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電源行業動態 → 正文

招標體制對風電光伏價格有何影響?

責任編輯:editor006 作者:張樹偉 殷光治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8-01-23 16:43:11 本文摘自:能源雜志

通過招標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已儼然成為一種國際潮流。招標體系對于降低可再生能源發展成本的作用,已經顯示在越來越多的地區。我國未來是否全面推行招標體制,需要進一步探討。

“風電光伏的發電成本已經與傳統電源在同一區間;在有些地區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最便宜的選擇。”——現在,這已是一句大體準確的表述,不同地區仍然存在諸多的成本動態與價格如何形成方面的細節。

回到我國,國際能源署(IEA)2017年11月發布若干統計與報告稱,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容量超過40%來自中國;未來5年,中國仍將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長無可爭辯的領導者。

從成本視角,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等機構對跨國成本比較的研究表明,我國的風機制造成本處于世界最低水平之一(另外一個是印度);而光伏組件則是世界低成本制造的中心,在全球市場占據超過80%以上的份額,將其他地區的光伏廠商打得落花流水,以至于會頻繁遭到歐盟與美國的反傾銷調查。

但是,與低設備制造成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的最終可再生能源度電成本或者單位投資成本,在全世界已經顯得并不算低了,特別是在歐洲、南美、中東等地超低招標價格頻出的背景下。由于可再生能源支持體系不同,這種比較是否具有可比性需要打個問號,并且具體到每個項目都具有特定的條件,形成一個比較一致的看法往往是困難的。

本文也并不期望實現這一目標,而是主要以描述性的方式,通過德國與墨西哥招標案例來理解國際2017年風電與光伏項目的成本動態。在此基礎上,初步討論廣泛采用的可再生招標體制在我國的適用性問題。

國際風電光伏招標案例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2017年3月的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年中,至少有67個國家采用了可再生能源合同拍賣,而2005年則不到10個。光伏項目平均合約價格下跌至每千度50美元,風力發電則為40美元/千度,而2001年分別為250美元/千度及80美元/千度。通過招標降低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成本,儼然成為一種國際潮流。

2017年,墨西哥、德國等地招標創造的低價非常具有震撼力。11月份,德國公布了本年度第三輪陸上風電招標結果。平均中標價格3.8歐分/千瓦時。而2017年8月份的最終價格還是4.28歐分/千瓦時,3個月時間下降了10%,而相比5月份的招標價格(5.7歐分/千瓦時),短短半年時間,更是下降了30%以上。而2005年,這一固定優惠價格水平還在8歐分/千瓦時以上。

2004年,安裝屋頂太陽能系統的德國家庭可獲得每千瓦時57歐分的固定保證價格,而到現在已經在5-10歐分。在墨西哥,2017年大規模的能源拍賣則以每千瓦時不到2美分的價格獲得。即使比較類似規模的項目,以此計量,十年來太陽能成本已經下降了90%。有人甚至開始大膽預計,五年內,在資源豐富的地點,太陽能能源每千瓦時價格或為1美分。

這種情況的出現,使得人們對于2016年在智利、秘魯、阿聯酋、摩洛哥等地出現的招標低價不再吃驚。人們開始習慣所有電源類型都處于同一區間的現實,而不是之前存在迥異甚至是數量級的差別。

招標的價格能夠反映長期項目成本嗎?一個基本的答案是:如果招標招的是風電可以潛在獲得的全部收益,那么應該是。但是在很多案例中,這一前提往往并不成立。招標規則的細節往往決定了性質。

典型的是德國的招標體系設計,其招標的價格并不是風電的度電收益,而是一個需要風電光伏參與電力市場競爭,獲得“補貼”的參考基準(所謂StrikePrice)。這個基準越高,那么當市場價格低于這一基準時,項目可以獲得這一水平的保障收益。其次,這一招標項目有4年半的時間去建設,并不意味著目前的狀況。也就是說,現在中標的項目,在2021年后建成就可以。參與投標和已經中標的項目,無疑對未來的技術進步與成本下降有預期,并不對應于目前的風電成本。

一般而言,電力市場的風險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系統性風險,也就是市場的價格隨著供需等因素的波動;一種是非系統性的,比如特定項目相比其他項目的一些劣勢,使得自身的發電表現較差。德國的這一招標定價規則,就規避了第一個系統性的風險。項目如果具有參與電力市場的可能性,往往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收益,因為市場的平均批發電價水平仍舊是在部分時段高于這一水平的。這一價格體系規避了“向下波動”的風險。

據目前的了解,墨西哥的招標電價(長期購電合同)無疑規避了這兩類風險,屬于長期固定電價,可以理解為項目業主可以獲得的無風險收益。這一不到2美分的價格,甚至還可能包括有綠證的價值。

為何招標價格下降得如此之快?即使招標的價格不反映長期成本,那么動態來看,這一招標價格短期內的大幅度下降仍舊是需要理解的。筆者的一個簡單但是無用的答案是:還不十分確定。但是,我們仍舊可以就可能性做一個猜測性的分析。

德國2017年的三次招標,中標平均價格下降了30%。其可能的原因在于參與者的不同、參與者對于風險理解的變化,以及一些操作性因素。其中,大量參與并且最終主要中標的“社區能源實體”,具有與商業企業明顯不同的決策特點與對未來的風險、預期的理解,可能是造成這種價格變化的重要原因。這方面,無疑需要一個更高分辨率的后續分析。

而具體到墨西哥的情況,優越的自然資源(資源量超過2000小時),大企業的介入,資本成本低是與之前所有低價項目共同的特點。其中,對于資本更加密集(沒有燃料成本)的可再生能源,資本成本的高低,對項目的長期平均成本具有顯著的影響。國際能源署的計算顯示,對光伏發電,加權平均資本(自由資金收益率+貸款利息)成本從4.5%升至9%,其平均成本將提高50%。反之,如果能夠獲得幾乎零成本的融資,那么其項目成本可以再下降一半。

資本成本偏高,恰恰也是我國的可再生能源成本仍舊無法釋放降價潛力的主要原因。這在國內與土地成本、其他交易費用,通常稱之為“非技術成本”。這部分成本如何降低,是一個涉及到綠色投融資,以及更廣闊的金融部門的問題,其難度似乎一點不比能源領域的問題小。

我國是否再次走向招標制

在我國的風電光伏分地區標桿電價出臺之前,我國曾經開展過若干特許權風電與光伏招標項目,為明晰當時的可再生能源成本提供了信息參考。但是,光伏招標前兩輪被認為中標價格過低。比如2010年的光伏發電站特許權招標,最低的中標價由黃河上游水電項目開出,為0.73元/千瓦時;而280MW的13個項目中標價無一例外均低于1元/千瓦時,多數價格在0.82-0.91元/千瓦時區間。同時,這些招標項目,到2011年8月,仍舊有過半項目尚未開工。

這種情況下,國家發改委2011年7月頒布光伏發電固定電價政策,大體按照1元-1.5元/千瓦時的水平設定了標桿電價,而取消了招標制的角色。

過去幾年,這一標桿電價水平有所降低,目前對于資源豐富地區已經下探到0.5元/千瓦時的區間。而從2016年開始,我國陸續開展了幾輪“光伏領跑者”招標,中標價格相比同期光伏標桿電價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下降。2017年的三次招標中,第二次出現了0.5-0.6元左右的報價,第三次出現了0.3元的跡象。

未來,這一招標體系,輔以更加合理的中標規則設計,是否需要成為整個風電光伏產業的基本形態,順應國際潮流還是逆潮流而動(逆潮流而動并不必然意味著錯誤),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公共政策問題,也為設備廠商、開發商所關注。

招標無疑是細節導向的,如何設計?這其中存在諸多的選擇問題,包括:招標的價格是容量(kW)還是發電量(kWh)?招標的價格是Payasbid還是統一出清,是基于市場電價的溢價還是固定電價本身?招標是否限制業主與項目的大小規模?是否技術中性還是對特定技術招標?統一招標的地理區域如何?

需要做出選擇的問題還包括:如何體現用電價值信號?發電成本并不等于最終用電成本,資源好的地方,其用電需求不大增長不快的話,那么新增的電力供應意味著極低的“市場價值”,這是造成我國過去棄風限電的一個重要因素。

此外,招標確定的長期合同的期限的問題也需要選擇。比如我國最初的特許權招標項目,設定的是30000小時執行優惠電價。如果這一規則得到認真執行,那么棄風造成的損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減少。因為棄風可以通過更長年份的支持找回來。最后,違約責任如何設定?如果到期完不成或者拖延了相應的項目,那么處罰條款如何?

這些選擇問題,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投標者的風險偏好與預期收益,對其投標行為造成顯著影響,從而實現不同政策偏好目的的招標結果。

所以,是否要推行招標制,從政策設計的角度,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的政策目標是什么,最看重什么?是需要抑制“過量”的裝機,是取得更低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成本,是保護制造業的發展,是放棄對中標項目100%建成的追求,還是其他?

目標決定招標的設計要素。它們之間,盡管可能并不完全沖突,但是對某個因素的特別強調,無疑需要體現在更加清晰明確的招標規則設計上,也往往會損失其他目標的實現程度。技術中性、純的價格招標意味著最低成本,也最大程度減少了自由量裁與操作性風險。但是無疑,它對于技術創新目的不會有貢獻,并且大大增加了招標項目無法完成的風險,從而對制造業的持續創新形成壓力。

目前來看,我國的招標現在似乎跑到了另外一端。從招標規則看,“領跑者”項目評優要求參考多項因素,各基地通過競爭性比選的方式,考慮企業投資能力、業績水平、技術先進性、技術方案、企業申報電價等因素進行優選,最終選出綜合實力較優的投資企業。這種標準的模糊性,相比于純價格為基礎招標,無論是“Payasbid”,或者統一出清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與自由量裁成分,屬于多標準招標,但是關鍵問題是:這些標準往往并不足夠清晰,是一種對招標規則不必要的復雜化。招標規則的設計是很專業的內容,但是規則的復雜性絕對不應該等于規則的模糊性,去依賴于專家的主觀判斷。

結語

波動性可再生能源,特別是風電與光伏用于發電目的,目前已經處在一個十字路口。其長期的發電成本已經日益與傳統能源處于同一區間,甚至開始優于一些長期成本看漲的電源形式,比如核電與水電。

但是,普遍的認為是:與其發展密切相關的電力市場規則的必要變化、系統平衡的靈活性資源與充足性、新的能源技術與形態等,卻仍舊處于初步的變化當中。未來對于可再生能源的關注,將不是可再生能源本身,而是與可再生能源相關的這些配套的市場、技術、體制與監管。而這些,也將決定可再生能源的最終未來,以及其在能源系統與氣候減排中的作用與角色。

招標體系對于降低可再生能源發展成本的作用,已經顯示在越來越多的地區。在我國未來是否全面推行招標體制,需要進一步探討。清晰、以經濟變量為基礎的、審慎的招標規則設計,體現可再生能源發展政策目標,是推行招標體制,繼續支持可再生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作者供職于卓爾德環境研究(北京)中心(DERC)。

關鍵字:光伏產業風電光伏發電站

本文摘自:能源雜志

x 招標體制對風電光伏價格有何影響?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電源行業動態 → 正文

招標體制對風電光伏價格有何影響?

責任編輯:editor006 作者:張樹偉 殷光治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8-01-23 16:43:11 本文摘自:能源雜志

通過招標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已儼然成為一種國際潮流。招標體系對于降低可再生能源發展成本的作用,已經顯示在越來越多的地區。我國未來是否全面推行招標體制,需要進一步探討。

“風電光伏的發電成本已經與傳統電源在同一區間;在有些地區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最便宜的選擇。”——現在,這已是一句大體準確的表述,不同地區仍然存在諸多的成本動態與價格如何形成方面的細節。

回到我國,國際能源署(IEA)2017年11月發布若干統計與報告稱,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容量超過40%來自中國;未來5年,中國仍將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長無可爭辯的領導者。

從成本視角,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等機構對跨國成本比較的研究表明,我國的風機制造成本處于世界最低水平之一(另外一個是印度);而光伏組件則是世界低成本制造的中心,在全球市場占據超過80%以上的份額,將其他地區的光伏廠商打得落花流水,以至于會頻繁遭到歐盟與美國的反傾銷調查。

但是,與低設備制造成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的最終可再生能源度電成本或者單位投資成本,在全世界已經顯得并不算低了,特別是在歐洲、南美、中東等地超低招標價格頻出的背景下。由于可再生能源支持體系不同,這種比較是否具有可比性需要打個問號,并且具體到每個項目都具有特定的條件,形成一個比較一致的看法往往是困難的。

本文也并不期望實現這一目標,而是主要以描述性的方式,通過德國與墨西哥招標案例來理解國際2017年風電與光伏項目的成本動態。在此基礎上,初步討論廣泛采用的可再生招標體制在我國的適用性問題。

國際風電光伏招標案例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2017年3月的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年中,至少有67個國家采用了可再生能源合同拍賣,而2005年則不到10個。光伏項目平均合約價格下跌至每千度50美元,風力發電則為40美元/千度,而2001年分別為250美元/千度及80美元/千度。通過招標降低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成本,儼然成為一種國際潮流。

2017年,墨西哥、德國等地招標創造的低價非常具有震撼力。11月份,德國公布了本年度第三輪陸上風電招標結果。平均中標價格3.8歐分/千瓦時。而2017年8月份的最終價格還是4.28歐分/千瓦時,3個月時間下降了10%,而相比5月份的招標價格(5.7歐分/千瓦時),短短半年時間,更是下降了30%以上。而2005年,這一固定優惠價格水平還在8歐分/千瓦時以上。

2004年,安裝屋頂太陽能系統的德國家庭可獲得每千瓦時57歐分的固定保證價格,而到現在已經在5-10歐分。在墨西哥,2017年大規模的能源拍賣則以每千瓦時不到2美分的價格獲得。即使比較類似規模的項目,以此計量,十年來太陽能成本已經下降了90%。有人甚至開始大膽預計,五年內,在資源豐富的地點,太陽能能源每千瓦時價格或為1美分。

這種情況的出現,使得人們對于2016年在智利、秘魯、阿聯酋、摩洛哥等地出現的招標低價不再吃驚。人們開始習慣所有電源類型都處于同一區間的現實,而不是之前存在迥異甚至是數量級的差別。

招標的價格能夠反映長期項目成本嗎?一個基本的答案是:如果招標招的是風電可以潛在獲得的全部收益,那么應該是。但是在很多案例中,這一前提往往并不成立。招標規則的細節往往決定了性質。

典型的是德國的招標體系設計,其招標的價格并不是風電的度電收益,而是一個需要風電光伏參與電力市場競爭,獲得“補貼”的參考基準(所謂StrikePrice)。這個基準越高,那么當市場價格低于這一基準時,項目可以獲得這一水平的保障收益。其次,這一招標項目有4年半的時間去建設,并不意味著目前的狀況。也就是說,現在中標的項目,在2021年后建成就可以。參與投標和已經中標的項目,無疑對未來的技術進步與成本下降有預期,并不對應于目前的風電成本。

一般而言,電力市場的風險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系統性風險,也就是市場的價格隨著供需等因素的波動;一種是非系統性的,比如特定項目相比其他項目的一些劣勢,使得自身的發電表現較差。德國的這一招標定價規則,就規避了第一個系統性的風險。項目如果具有參與電力市場的可能性,往往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收益,因為市場的平均批發電價水平仍舊是在部分時段高于這一水平的。這一價格體系規避了“向下波動”的風險。

據目前的了解,墨西哥的招標電價(長期購電合同)無疑規避了這兩類風險,屬于長期固定電價,可以理解為項目業主可以獲得的無風險收益。這一不到2美分的價格,甚至還可能包括有綠證的價值。

為何招標價格下降得如此之快?即使招標的價格不反映長期成本,那么動態來看,這一招標價格短期內的大幅度下降仍舊是需要理解的。筆者的一個簡單但是無用的答案是:還不十分確定。但是,我們仍舊可以就可能性做一個猜測性的分析。

德國2017年的三次招標,中標平均價格下降了30%。其可能的原因在于參與者的不同、參與者對于風險理解的變化,以及一些操作性因素。其中,大量參與并且最終主要中標的“社區能源實體”,具有與商業企業明顯不同的決策特點與對未來的風險、預期的理解,可能是造成這種價格變化的重要原因。這方面,無疑需要一個更高分辨率的后續分析。

而具體到墨西哥的情況,優越的自然資源(資源量超過2000小時),大企業的介入,資本成本低是與之前所有低價項目共同的特點。其中,對于資本更加密集(沒有燃料成本)的可再生能源,資本成本的高低,對項目的長期平均成本具有顯著的影響。國際能源署的計算顯示,對光伏發電,加權平均資本(自由資金收益率+貸款利息)成本從4.5%升至9%,其平均成本將提高50%。反之,如果能夠獲得幾乎零成本的融資,那么其項目成本可以再下降一半。

資本成本偏高,恰恰也是我國的可再生能源成本仍舊無法釋放降價潛力的主要原因。這在國內與土地成本、其他交易費用,通常稱之為“非技術成本”。這部分成本如何降低,是一個涉及到綠色投融資,以及更廣闊的金融部門的問題,其難度似乎一點不比能源領域的問題小。

我國是否再次走向招標制

在我國的風電光伏分地區標桿電價出臺之前,我國曾經開展過若干特許權風電與光伏招標項目,為明晰當時的可再生能源成本提供了信息參考。但是,光伏招標前兩輪被認為中標價格過低。比如2010年的光伏發電站特許權招標,最低的中標價由黃河上游水電項目開出,為0.73元/千瓦時;而280MW的13個項目中標價無一例外均低于1元/千瓦時,多數價格在0.82-0.91元/千瓦時區間。同時,這些招標項目,到2011年8月,仍舊有過半項目尚未開工。

這種情況下,國家發改委2011年7月頒布光伏發電固定電價政策,大體按照1元-1.5元/千瓦時的水平設定了標桿電價,而取消了招標制的角色。

過去幾年,這一標桿電價水平有所降低,目前對于資源豐富地區已經下探到0.5元/千瓦時的區間。而從2016年開始,我國陸續開展了幾輪“光伏領跑者”招標,中標價格相比同期光伏標桿電價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下降。2017年的三次招標中,第二次出現了0.5-0.6元左右的報價,第三次出現了0.3元的跡象。

未來,這一招標體系,輔以更加合理的中標規則設計,是否需要成為整個風電光伏產業的基本形態,順應國際潮流還是逆潮流而動(逆潮流而動并不必然意味著錯誤),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公共政策問題,也為設備廠商、開發商所關注。

招標無疑是細節導向的,如何設計?這其中存在諸多的選擇問題,包括:招標的價格是容量(kW)還是發電量(kWh)?招標的價格是Payasbid還是統一出清,是基于市場電價的溢價還是固定電價本身?招標是否限制業主與項目的大小規模?是否技術中性還是對特定技術招標?統一招標的地理區域如何?

需要做出選擇的問題還包括:如何體現用電價值信號?發電成本并不等于最終用電成本,資源好的地方,其用電需求不大增長不快的話,那么新增的電力供應意味著極低的“市場價值”,這是造成我國過去棄風限電的一個重要因素。

此外,招標確定的長期合同的期限的問題也需要選擇。比如我國最初的特許權招標項目,設定的是30000小時執行優惠電價。如果這一規則得到認真執行,那么棄風造成的損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減少。因為棄風可以通過更長年份的支持找回來。最后,違約責任如何設定?如果到期完不成或者拖延了相應的項目,那么處罰條款如何?

這些選擇問題,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投標者的風險偏好與預期收益,對其投標行為造成顯著影響,從而實現不同政策偏好目的的招標結果。

所以,是否要推行招標制,從政策設計的角度,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的政策目標是什么,最看重什么?是需要抑制“過量”的裝機,是取得更低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成本,是保護制造業的發展,是放棄對中標項目100%建成的追求,還是其他?

目標決定招標的設計要素。它們之間,盡管可能并不完全沖突,但是對某個因素的特別強調,無疑需要體現在更加清晰明確的招標規則設計上,也往往會損失其他目標的實現程度。技術中性、純的價格招標意味著最低成本,也最大程度減少了自由量裁與操作性風險。但是無疑,它對于技術創新目的不會有貢獻,并且大大增加了招標項目無法完成的風險,從而對制造業的持續創新形成壓力。

目前來看,我國的招標現在似乎跑到了另外一端。從招標規則看,“領跑者”項目評優要求參考多項因素,各基地通過競爭性比選的方式,考慮企業投資能力、業績水平、技術先進性、技術方案、企業申報電價等因素進行優選,最終選出綜合實力較優的投資企業。這種標準的模糊性,相比于純價格為基礎招標,無論是“Payasbid”,或者統一出清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與自由量裁成分,屬于多標準招標,但是關鍵問題是:這些標準往往并不足夠清晰,是一種對招標規則不必要的復雜化。招標規則的設計是很專業的內容,但是規則的復雜性絕對不應該等于規則的模糊性,去依賴于專家的主觀判斷。

結語

波動性可再生能源,特別是風電與光伏用于發電目的,目前已經處在一個十字路口。其長期的發電成本已經日益與傳統能源處于同一區間,甚至開始優于一些長期成本看漲的電源形式,比如核電與水電。

但是,普遍的認為是:與其發展密切相關的電力市場規則的必要變化、系統平衡的靈活性資源與充足性、新的能源技術與形態等,卻仍舊處于初步的變化當中。未來對于可再生能源的關注,將不是可再生能源本身,而是與可再生能源相關的這些配套的市場、技術、體制與監管。而這些,也將決定可再生能源的最終未來,以及其在能源系統與氣候減排中的作用與角色。

招標體系對于降低可再生能源發展成本的作用,已經顯示在越來越多的地區。在我國未來是否全面推行招標體制,需要進一步探討。清晰、以經濟變量為基礎的、審慎的招標規則設計,體現可再生能源發展政策目標,是推行招標體制,繼續支持可再生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作者供職于卓爾德環境研究(北京)中心(DERC)。

關鍵字:光伏產業風電光伏發電站

本文摘自:能源雜志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雄县| 青铜峡市| 遵义市| 多伦县| 沧源| 商都县| 资溪县| 鄄城县| 梁山县| 北辰区| 大理市| 安远县| 库尔勒市| 临清市| 聂荣县| 霍林郭勒市| 明溪县| 尉犁县| 天台县| 陇南市| 泽州县| 伊春市| 日土县| 元江| 额尔古纳市| 翁源县| 深圳市| 澳门| 堆龙德庆县| 桃江县| 渝北区| 蕉岭县| 安丘市| 东丰县| 榆林市| 土默特左旗| 东兰县| 万山特区| 金华市| 饶河县| 永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