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起點研究(SPIR)統計,2016年,天津力神以6.4%的市場份額在國內動力電池出貨量排行榜上位居第5位。而據統計,2017年前10個月中國動力電池累計裝機量排行榜中,天津力神排名已經下滑至第9位,行業地位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然在排名下滑、業績下滑、負債增加的情況下,天津力神仍然堅持擴大產能。
四度置出股權
創立于1997年的天津力神可以說是行業老兵,具有100億瓦時鋰離子蓄電池的年生產能力,市場份額曾穩居全球前五,和比亞迪、寧德時代等企業一起組成動力電池第一梯隊。
然而,從去年開始,多個行業統計數據顯示,天津力神開始逐漸脫離第一梯隊,面臨巨大的挑戰。
我們先來看看天津力神今年的四次股權置出:
1、2017年4月6日,冠城大通公告稱,全資子公司冠城投資以1.43億元的價格受讓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1.3%股權。
2、2017年9月24日,北交所信息顯示,天津力神發布增資項目,擬讓渡25%股權,募資不超16億元,資金將用于蘇州華東基地等項目建設。
3、2017年11月1日開始,天津力神13969.1956萬股股份(11.175%股權)在北交所開始掛牌出售,轉讓方為普天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
4、2017年11月14日,夢舟股份公告稱,公司擬與上海康正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就天津力神1.6%股權轉讓事宜簽訂《股權轉讓協議》,轉讓價格為1.7億元。
據悉,天津力神當前股權結構較為分散,2016年到2017年主要股東的變動頗大。
2016年5大主要股東均為中央企業,分別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中海油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國投高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中電力神有限公司及普天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其中第一大股東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持股比例23%。
根據天津力神官網信息,中海油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和國投高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已不在股東行列,目前,5大主要股東已經變更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杭州公望翊力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光大中船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伙)、中電力神有限公司及普天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
負債增加仍堅持擴產
北交所信息顯示,2015年開始,天津力神實現扭虧,盈利近7000萬元,資產負債率為53.09%;2016年,盈利達2.85億元,資產負債率為61.77%;截止2017年7月底,其凈利潤重現虧損,報-1.66億元,資產總計99.5億元,負債總計66億元,資產負債率66%。
在負債率增加的情況下,天津力神對資金也十分渴求。上述介紹的與今年9月24日發布的增資項目正是用于項目建設資金及補充流動資金。
11月18日,天津力神2017年新技術新產品發布暨(六期)新工廠落成典禮在天津高新區舉行,同時發布了8款將于2018年推向市場的產品及3款在研產品。新工廠總投資13.2億元,總建筑面積5萬多平方米,主要生產方型鋁殼動力電池和軟包裝動力電池,年產能達26億瓦時。
據悉,隨著六期新工廠的投產,力神公司全國范圍整體年產能將達到100億瓦時。
根據天津力神規劃,全國范圍整體產能在2020年達到200億瓦時,2025年達到500億瓦時。
值得注意的是,8月16日工信部發布的《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第299批)的車輛新產品公示顯示,南京金龍客車制造有限公司和北汽(常州)汽車有限公司生產的兩款純電動廂式運輸車,率先搭載了由天津力神生產的21700三元鋰離子電池,其單體電池容量均為4.0Ah。
這開啟了國產新能源汽車的21700時代,也意味著21700電池在我國開始投入應用。
明確上市計劃
信息顯示,當前天津力神已明確了上市計劃。據報道,2016年10月,天津力神高管明確表示,公司正考慮在上海或深圳上市。
上述介紹的天津力神9月24日發布的增資項目中也明確要求,意向投資人不得由于自身資質原因對融資方未來上市構成障礙。
天津力神總裁秦興才在近期的采訪中也表達了公司上市的意愿:“力神公司未來上市的大方向是一定的。對于力神來說,上市在為企業拓寬融資渠道的同時也為企業制度提出更高要求。”
動力電池企業股權轉讓頻現
鋰電大數據注意到,科陸電子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別兩度轉讓股權。
針對2016年的兩次轉讓,科陸電子表示置換出的投資成本及投資收益用于和國能電池共同出資設立江西科能儲能電池系統有限公司,雙方將共同建設10億安時全自動化的高性能鋰離子電池全產業鏈生產線項目。
而2017年度的兩次股權轉讓更是在一月之內,關于轉讓原因,科陸電子表示,隨著儲能市場的逐步開啟,國能電池作為公司參股公司,近兩年發展迅速、技術穩定,其生產的動力電池供不應求,不能完全滿足公司儲能業務需求。
目前,4度轉讓股權后,科陸電子持有國能電池22.3399%的股權。
一方面,國家不斷提高動力電池產品技術要求;另一方面,補貼逐漸退坡且目前尚未明確具體細節。雙重夾擊之下,動力電池企業壓力倍增,3萬公里的壓力及收賬期延長,巨大的資金壓力考驗著所有的企業。
未來動力電池行業分化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能經受住考驗,率先擺脫補貼依賴的企業將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