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于上海啟東舉行的“2017全球新能源光伏技術創新論壇”上,多位行業權威專家都對中國光伏市場過去幾年取得的巨大進步不吝溢美之詞。但同時,他們也紛紛給行業提出警示,認為當前國內光伏業仍存在指標不足、競爭激烈、海外貿易保護、供需失衡等不確定因素。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表示,光伏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同步參與國際競爭,與世界先進水平在同一起跑線上、產業占有競爭優勢的產業。
他給出了一組數字:上半年國內光伏市場再次受“6˙30”搶裝影響,6月份裝機量達到13.15GW,其中電站10.07GW,同比減少8%;分布式3.08GW,同比增長8倍。“6˙30”后裝機并沒有下跌,1月至9月新增裝機約43GW,同比增幅超過50%,其中分布式裝機15.3GW,同比增幅超過300%。1月至9月累計裝機量約120GW,其中光伏電站超過95GW,分布式光伏超過25GW。
“隨著全球光伏市場‘去中心化’的形成,我們不用再擔心某一個國家市場變化給行業帶來的斷崖式下跌風險。但中國光伏業仍面臨一些不確定因素,首先表現在指標上。據我所知,部分省份的普通指標規模尚不能滿足已并網項目,而領跑者項目指標的競爭則較為激烈,預計中標單位基本為大型發電集團和主要制造企業。”王勃華說。
全球第二、第三大光伏應用市場——美國、印度紛紛對中國光伏產品采取貿易救濟措施,這在王勃華看來也是一大潛在不確定因素。“美國是通過‘201’調查,印度則是通過‘雙反’調查。尤其后者針對的是我國及部分海外工廠聚集地,影響不可小覷。”
“此外,供需關系的平衡問題也值得引起注意。”王勃華認為,恢復產能和新增產能將加劇行業內的競爭,在國內市場增速減緩,國外遭遇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下,供需有可能會失衡并給產品價格帶來壓力。
具體而言,在多晶硅方面,隨著原有企業技改產能釋放、部分企業重新進入多晶硅領域,產能正逐步增大;在硅片方面,單晶硅片擴產產能在不斷釋放,多晶硅片產能通過金剛線技改也陸續擴大;電池片方面,擴產產能疊加PERC技術等技改產能以及一些新建產能在大量進入市場;組件方面,隨著組件企業生產線的智能化改造,生產水平也在不斷提升。
“至于需求端,補貼拖欠導致電站開發商資金壓力吃緊,難以繼續支撐電站業務開發,國內電站建設規模可獲得程度、土地利用以及稅費等也加大了國內電站的開發難度。所以,我們提醒大家要理性投資。”王勃華說。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原理事長、國務院原參事石定寰則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光伏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目前已是制造大國、應用大國也是創新大國,但在全產業鏈上還存在一些短板,例如核心裝備的缺失。
“中國光伏業的一些核心裝備仍依賴進口,這使得國內光伏技術提升后的成本優勢并沒有完全顯現——裝備的缺失增加了我們的成本。此外,一些原輔材料等也存在薄弱環節,需要進一步推進國產化。只有全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履行了創新驅動戰略,尋找到問題及其解決辦法,開辟新的技術、工藝、材料和裝備,才能為中國光伏業未來發展打下更好的基礎。”石定寰說。
他還指出,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為光伏進一步擴大市場應用帶來了想象空間。接下去,行業要研究在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中,如何將光伏與之更好結合。
“這就是所謂‘光伏+’,即讓光伏與農業、建筑、服務業、道路交通、電動汽車、鄉村建設等相結合,實現能源的智能化、互聯網化,讓可再生能源有更多用武之地。”石定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