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我國電力、天然氣等行業的市場化改革思路都是“管住中間,放開兩頭”。其中,管住中間就是在中間的自然壟斷環節強化政府管理。為此,價格主管部門對相關行業開展了成本監審。記者了解到,成本監審擠掉了自然壟斷行業成本中大量的“水分”。
我國電力行業正出現一個積極的變化。全國電力市場化交易的電量比重從2014年的7%,提高到了2017年的25%,市場化效果十分明顯。作為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電改為什么能快速推進?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巡視員程行云認為,對電網的成本監審立下了汗馬功勞。2015年以來,我國陸續開展電網企業的輸配電成本監審,共核減與輸配電不相關、不合理的費用約1200億,平均核減比例達14.5%。
程行云說:“政府定價機關通過開展成本監審,準確核定經營者成本,剔除不合理的成本費用,做到‘清清楚楚亮成本、明明白白定價格’,避免把不合理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也就是說,通過嚴格的輸配電成本監審,管住了電網這個中間環節,為放開兩頭,擴大電力市場化交易創造了有利條件。電網成本被擠掉了十幾個百分點的“水分”,按理說,輸配電價會降低,企業的收入也會跟著減少。但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丁杰注意到,電網企業的收益并沒有明顯減少。
丁杰表示:“完成成本監審任務之后,電網企業現在已經開始根據監管需要,注重從資產、投資、財務、預算等諸多方面改進和優化內部管理。有的企業通過內部挖潛,雖然國家下調了價格,最后收益仍是基本穩定的。”
這就是監管帶來的提質增效。而電力行業只是一個縮影,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說,2013-2016年,國家發改委以及地方價格主管部門加強了以自然壟斷環節為重點的成本監審,累計開展成本監審項目近24000個,覆蓋電力、天然氣、城市供水、教育、有線數字電視、旅游景點、出租車等壟斷行業和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等20多個行業,核減不應計入定價成本的費用約8000億元。
成本監審的成果也惠及百姓和企業。以天然氣管道運輸為例,在成本監審的基礎上,國家核定的管道運輸價格平均下降幅度15%,并相應下調了非居民用氣的門站基準價格,減輕社會負擔約160億元。
為了適應新形勢需要,國家發改委還公布了修訂后的《政府制定價格成本監審辦法》。丁杰說,今后的成本監審將更科學、更嚴格,明確政府定價成本的構成、核定方法和標準,以及不能進入定價成本的費用支出等,加強對企業的成本約束和激勵,減少政府自由裁量權。
央廣短評:自然壟斷行業需要經常“亮底牌”
成本監審促進了市場化,提升了自然壟斷企業的效率,給其它企業和百姓帶來實惠,是一件一舉多得的事。但要把這項工作做到位并不容易:一方面,成本監審涉及會計賬目,專業性較強,有的企業虛列、謊報成本,甚至玩兒文字游戲,這對判斷力和把關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另一方面,成本監審歸根結底還是各級價格主管部門說了算,如何防止故意放水、開綠燈,需要更科學的制度設計。
對此,一個簡單有效的應對方法就是信息公開,把成本監審的詳細情況公布出來,曬賬單,亮底牌,接受公眾的監督。目前,城市供水行業已經開展了公開試點,新推出階梯水價的600多個城市都已實現了成本信息公開,經營者主動公開企業經營的情況和成本數據,價格主管部門制定價格前公開成本監審結論。類似的嘗試還有不少,而下一步,還需要探索如何細化、常態化信息公開,使成本監審真正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