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數字化正成為風電行業的熱搜詞。然而,數字化并不是新名詞,它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已悄然改變著風電行業的開發、建設和運維模式。
從當年的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到后來的互聯網化、智能化,再到如今的數字化。無論名稱如何變換,數字化的內核精髓已經并將繼續影響著風電產業的成長軌跡。
早在幾年前,GE公司就推出數字化風電場(Digital Wind Farm)。這是一套動態的、可以聯網而且適應性極強的風電系統,結合了世界級的風機和風電行業的數字基礎設施。GE當時聲稱這一技術可以提高風電場的發電量最多達20%。
國內整機商如金風科技、遠景能源等龍頭企業這些年也一直孜孜以求,探索大數據、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如何為風機和風場提升價值。
只是,當下的風電產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擁抱數字化。
當前,風電產業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節點,一方面棄風限電等行業頑疾仍然困擾著行業,既是優質資源又具備良好消納條件的待開發區域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源于平價上網的趨勢,度電成本下降的壓力,向縱深化、精細化發展的需求,行業步入了“骨頭里挑肉”的精耕細作時代。在這種狀況下,如何保證風電產業作為新興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如何保證年新增裝機量保持在一個合理穩定的規模?這都亟需前沿創新技術激活整個行業。
數字化意味著高效率。
當大型開發商擁有多個風電場項目,需要統一管理;當設備型號紛繁復雜,數據規范性差,難以對數據進行有效分析和利用;當運營的設備眾多、分散,傳統信息系統難以支撐海量信息;當各種應用系統信息孤立,無法打通,難以有效協作。這些都需要數字化技術提升傳統風電管理和風電場運營的效率,降低管理和運維成本。
數字化意味著高精度。
無論是風功率預測的高精度、對葉片變槳控制的高精度,還是數據采集的高精度、對發電量損失分析的高精度。正是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使得風機能夠更準確捕獲風的能量,獲得更高的發電量,同時助力風電變成電網友好型電源。
數字化意味著精益化。
通過數字化或者智能化的手段,通過高塔筒、大葉輪以及激光雷達,先進的智能控制幫助降低度電成本,智能化的設計和建設管理方式助力縮短項目建設周期。
不論是在風機裝上雷達,使其提前感知“風”;還是在風場進行智慧運維,提前預警可能的大部件故障,數字化技術在風電領域的應用可進行基于數據的資產性能管理,這正是精益化運維和管理的基礎,是進一步提高發電量,降低運維成本的前提。
數字化意味著定制化。
如果說過去“三北”大基地開發是通用化規模化,那么,如今與復雜地形相伴的低風速風電開發則是定制化特性化。
無論是針對風場中每個機位的風資源、地形地貌進行分析研究,還是選擇最優的機型、機組容量、葉片長度、輪轂高度以及控制策略;無論是提升微觀選址技術水平,還是探索同一風電場因地制宜安裝不同類型機組的混排方案,正是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讓行業能夠更準確的區分個性化的需求,并提供與之對應的多樣化解決方案和服務,釋放每一個項目的效益潛能。
然而,數字化不應是噱頭,不應是花哨的概念,不僅僅是為行業錦上添花,更要真正地直面產業痛點,破解行業頑疾。
因此,在改善風力發電和電網關系、平衡風電出力和負荷側需求、打通用戶端多種能源需求聯合供給方面,數字化技術完全可以給風電行業帶來更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