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哈佛大學研究人員近日在模擬自然光照的條件下,利用廉價的過渡金屬材料合成出“人工樹葉”,成功實現二氧化碳的高效固定,并達到12.7 %的太陽能轉化率,是自然界葉片轉化效率的30倍以上。相關成果20日發表在《細胞》雜志旗下《Chem》期刊上。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近日在模擬自然光照的條件下,利用廉價的過渡金屬材料合成出“人工樹葉”,成功實現二氧化碳的高效固定,并達到12.7 %的太陽能轉化率,是自然界葉片轉化效率的30倍以上。相關成果20日發表在《細胞》雜志旗下《Chem》期刊上。
二氧化碳是當前溫室效應的主要來源之一,如何有效地捕集、處理二氧化碳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自然界樹葉的光合作用,直接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分子固定為碳水化合物,為科學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開發高效低成本的(光)電催化劑來把二氧化碳轉化為更高價值的化工產品和燃料分子、更好地解決全球的能源與環境問題,也是科學家們孜孜以求的目標。
對此,哈佛大學羅蘭研究所汪淏田團隊與斯坦福大學崔屹團隊等合作,構建了一套由廉價金屬鎳和鈷等材料組成的人工葉片系統。以鋰離子電化學調控的氧化鈷催化劑將水分子氧化,釋放出氧氣和質子;而鎳金屬單原子催化劑則高效的將質子注入二氧化碳分子中,得到一氧化碳還原產物,選擇性高達93.2%,后者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燃料氣體。
文章通訊作者汪淏田20日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表示,在人工光和作用的過程中,最具有挑戰性的一步就是如何對二氧化碳進行高選擇性的還原。這是因為絕大部分的催化劑更愿意選擇把質子直接還原成氫氣分子,而不是將其注入二氧化碳分子進行還原;傳統意義上的鎳金屬催化劑就是這樣。而他們在實驗中發現,當將鎳金屬催化劑完全分散為鎳的單原子時,鎳單原子的物理化學性能發生了巨大變化,對二氧化碳還原的選擇性從零躍升至93.2%,可與金、銀等貴重金屬催化劑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