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發電是利用太陽能輻射直接轉變成電能的發電方式,它倡導就近發電,就近并網,就近轉換,就近使用的原則,是一種新型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發電和能源利用方式,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近年來,利津縣分布式光伏發電產業迅速發展,光伏發電規模迅速擴大。自2016年3月光伏發電項目實行分級備案管理制度以來,利津縣共備案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919個、總投資75657.78萬元、建設規模104046.01千瓦。已電網接入、并網發電的分布式光伏項目共480戶。同時,實施光伏扶貧項目36個,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931.6萬元,總建設規模2500千瓦。
在利津縣一家抽油桿生產公司,記者了解到,2016年以來,該公司利用原有廠房屋頂投資550萬元建設了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通過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相結合的方式,每年可獲年收益35.76萬元,并可以節省42.5萬元的電費支出,不僅為企業帶來了廣闊的市場收益,更大大節省了企業的生產成本。”該公司總經理崔富國向記者介紹。
除了帶來經濟效益,分布式光伏發電還具有廣闊的社會效益。如今,光伏扶貧已經成為國家扶貧的重要舉措,不僅可以實現精準扶貧,而且對于貧困戶、貧困村集體來說更是一項可以實現持續收益的脫貧致富新手段。
汀羅鎮前墩村屬于利津縣2016年25個省定貧困村之一。為此,市物價局駐村工作組為該村安裝了20千瓦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該項目每年可利用太陽能發電2.6萬千瓦時,平均每年收益2.3萬元,該村終于有了穩定的集體收入,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的“破殼”。
家住鹽窩鎮東二村的尚玉坤老兩口,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由于年紀已大,無法從事體力勞作,又沒有其他經濟收入來源。為此,在外工作的子女為他們安裝3千瓦的光伏項目,并網運行后,老兩口每月可獲得300元左右的收入。如今像尚玉坤老兩口這樣的人越來越多,“光伏養老”正成為越來越多農戶的養老新選擇。
光伏發電項目具有十分廣闊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今,光伏發電這一項目正慢慢走入尋常百姓家,讓越來越多村民自家的屋頂變身“聚寶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