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持續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能源發展方式由粗放式向提質增效轉變,天然氣、光伏、風電、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分布式能源,已成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內容,我國分布式能源將成為新的投資風口。
“2017(第十三屆)中國分布式能源國際論壇”8月9日,在京開幕。與會專業人士普遍認為,分布式能源具有利用效率高、環境負面影響小、提高能源供應可靠性和經濟效益好等特點,已成為世界能源技術重要發展方向。
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張玉清指出,分布式能源具有能源利用效率高等優勢,是我國未來能源發展的一種重要趨勢,要積極推動分布式能源成為重要的能源方式。
“十三五”時期,我國能源消費增長換檔減速,保供壓力明顯緩解,供需相對寬松,能源發展進入新階段。《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我國傳統能源產能結構性過剩問題突出,可再生能源發展面臨多重瓶頸,天然氣消費市場亟需開拓,能源清潔替代任務艱巨,能源系統整體效率較低。
“發展分布式能源,其目標就是實現能源系統效率最優化。”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說。
周大地分析認為,能源究竟走分布式還是走集中式,和能源結構、能源技術、能源需求的變化密切相關。過去我國能源結構是以煤為主,決定了其設施越來越大型化和能源系統越來越集中化。但現在,我國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加速發展,而風電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本身就是分散的,需要研究如何讓這些能源在其發生地更好的被直接利用。
我國分布式能源起步較晚,且目前以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為主。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計51個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建成投產,裝機容量達到382萬千瓦。根據相關規劃,到2020年底,全國將建成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147個,裝機容量將達到1654萬千瓦。
此外,我國分布式光伏現狀與發展目標差距較大。根據目標,“十三五”期間,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1.1億千瓦以上,其中分布式光伏6000萬千瓦以上,而截至2017年6月底,分布式光伏累計裝機僅達1743萬千瓦。分布式能源在我國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雖然起步晚、有差距,但市場需求和帶動效應明顯。積極發展分布式能源,對于實施創新驅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拉動國內市場需求、培育新的增長點,實現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分布式能源發展迎來新的機遇。
從國家政策層面看,分布式貫穿主要能源相關“十三五”規劃。近年來,國家出臺《關于組織實施“互聯網+”智慧能源(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的通知》《關于推進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推進并網型微電網建設試行辦法》等,對未來分布式能源發展具有重要導向作用。
從行業整體發展來看,中國能源研究會分布式專委會秘書長、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認為,現在分布式能源發展勢頭較好,可總結為四個“多”:一是多元化,發展分布式能源,國企、央企、民企、外企一起上;二是多維度,光電、氣電、儲能、電動汽車,行行有突破;三是多模式,無論是家庭用戶還是大的能源公司,人人參與、人人創新、人人享有;四是多交融,大量的創新是協同創新、合作創新、整合創新、融合創新。
當前,一些企業在分布式能源產品研發和項目建設方面取得了突破。雙良節能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溴冷機技術部經理劉電收介紹,該公司自主研發的溴化鋰吸收式產品性能系數高于國家標準,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利用溴化鋰吸收式產品的分布式能源系統,其能源利用效率可達85%以上。
據武漢國博能源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敏介紹,作為湖北省較早實現“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分布式能源項目,武漢國際博覽中心二期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項目實現了能源的綜合高效利用,低碳環保,對武漢市及湖北省的分布式能源發展有巨大帶動作用和示范意義。
但分布式能源發展也面臨不少挑戰。周敏表示,由于有關政策不明確及政策落地難,分布式能源項目在備用容量、電力接入方式、政府基金減免、天然氣價格折讓等方面遇到了挑戰。此外,企業期望在取得良好社會效益的同時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但分布式能源項目一般都是新建項目,初期達產率往往達不到50%,而通常只有在達到60%-70%負荷利用率的情況下企業才能盈利,如何實現分布式能源項目在培育期里的經濟性,仍有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