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分布式光伏的爆發年,但分布式光伏自身特點導致盈利模式不清晰、估值和融資難,成為行業發展的羈絆。近日,在湖南長沙舉辦的2017分布式光伏中國行活動中,與會的500位“光伏人”圍繞分布式光伏政策、技術、難點展開了討論。
自身特點延緩資本進入
由于市場和政策的雙重驅動,2017年成為分布式光伏的爆發年,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進入這片藍海市場,希望分得一杯羹。
分布式光伏的大幅發展,對融資的需求隨之增加。根據安永咨詢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14年預計的僅800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17年的1780億元人民幣。
需求雖大,但能拿到融資的分布式光伏項目并不多。涉及光伏電站投資的企業,多為央企、地方國企以及上市公司。非上市民營企業中能拿到大規模融資的企業,僅有少數幾家。
難以融資,或許分布式光伏真的只是“看上去很美”?這與分布式光伏自身特點有關。分布式光伏依賴屋頂資源,而屋頂資源有太多不確定性,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資本進入。
城市小區屋頂結構較好,適合建屋頂光伏,但是目前城市居民小區屋頂產權不是某層業主所獨自享有,產權屬于整棟業主,要在商品房上建設光伏系統必須要征得整棟業主、居委會、物業的同意,否則是無法建設的,這也成為限制城市居民建設家庭光伏系統的重要因素。農村屋頂雖沒有產權問題,但屋頂結構層次不齊,承載能力不一,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適合建屋頂光伏的優質屋頂并不多。相對來講,工業園、經濟開發區、大型工礦企業以及商場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筑較為理想,導致有屋頂的企業找不到光伏開發商,而光伏開發商可能找不到有用的屋頂。
另外,由于以電站資產控制風險的融資模型并不成熟,所以金融機構普遍無法將分布式光伏系統當作一個可帶來穩定收益的資產。難以真實評估分布式光伏系統的現金收益,無法對項目給予有現金流擔保的貸款。
保持解決方案專業是關鍵
一方面是政策支持和市場驅動,前途光明;另一方面又是融資壓力大和優質資源少,致使不少光伏企業感到為難。
相較國外,國內分布式發展還處于初始階段。多數光伏公司以前根本沒有從事過電力建設,不僅缺乏資質,對于電力建設的質量、安全等標準更是不成體系。在“大部隊”都缺少經驗的情況下,分布式這樣的“游擊隊”質量就更難以保證。即使是大企業建設的項目,在提供運維服務時也頗有難度。
但隨著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大和藍海市場形成,數以千計的企業涌入,勢必讓競爭加劇,促進水平提升。聯盛新能源集團董事長何旖莎表示,在這種背景下,在光伏電站開發、投資、建設、出售、融資、運維等環節,提供光伏電站一站式解決方案服務尤為重要,他說:“分布式光伏的融資難、變現難,是發展中必然面臨的問題,但不會成為長久的絆腳石,最好的化解辦法是保持能源解決方案的專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