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做項統計,鹽城學生耳熟能詳的詞,多半有“風生水起”——每用100千瓦時電,就有16千瓦時來自新能源發電,而“新能源”就是學生們經常參觀的“海上風車”“風光漁”“風電水”等清潔能源項目。
擁有全省61%海岸線、70%灘涂的鹽城,近年新能源產業發展風生水起:一是作為全國首批綠色能源示范市和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創新發展新能源產業沒有退路;二是市里把它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內涵手段,倒逼產業結構優化提升。新能源產業異軍突起,進而贏得諸多全省乃至全國第一。
國內最大的“風光漁”一體化電站建在東臺。一望無際的灘涂上,一幅幅新能源立體開發圖卷次第展開——空中,200多臺風力發電機組長臂善舞;中間,27萬塊藍色多晶硅電池板熠熠生輝;地下,2600畝魚塘波瀾不驚。就是這座全球單體最大的灘涂地面光伏電站,每年能提供1.2億千萬時清潔能源,滿足8萬戶家庭用電需求。
年初,直接利用風能、太陽能發電淡化海水的“風電水”成套設備,已經裝進印尼蘇拉威西省科拉卡縣鎳礦。這個全國首臺套集裝箱式微電網海水淡化集成系統,日產淡水100噸,每小時供電150w,結束了當地礦工及居民飲海水、點油燈的歷史。
鹽城在全省率先實現能源結構的優化升級,成為能源結構轉方式的排頭兵。目前,全市新能源裝機350萬千瓦,占全省32%;風電并網容量占全省近50%;風光發電量占全省40%;風力發電、光伏發電裝機總量和增量均居全省第一,清潔能源當地消化率100%。全市地面光伏電站并網容量95萬千瓦,居全省第一。
今年1至7月,全市新能源企業發電36.5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4.56%,相當于節約標煤117.0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04.25萬噸,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多贏。
構建以清潔能源為主導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鹽城整合國內新能源資源,吸引上海電氣、中電投集團、中國三峽集團、大唐集團等風電領軍企業和天合光能、阿特斯等光伏龍頭企業前來戰略合作,形成較為完善的風電產業鏈條和較強的光伏企業集群,亞洲首臺3兆瓦、5兆瓦、6兆瓦風機,已相繼在鹽城下線。鹽城先后被認定為國家海上風電及裝備產業化基地、省風電裝備高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和省風力發電機組風電裝備產業基地。
擁有浙江全省70%風電、50%光伏資源的鹽城,正在圍繞千萬千瓦級風電、千兆瓦級光伏、千億元新能源產業的新能源基地目標,轉結構調方式,促進全市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形成,讓群眾盡享發展“好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