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的五年,歷史不經意完成了一次耐人尋味的敘述──我國以連續3年光伏新增裝機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的成就講述著能源結構優化的提速,也以躍居世界第一的光伏發電裝機總量展示了清潔能源是如何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綠色引擎。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十三五’時期,中國每年將新增1500萬千瓦到2000萬千瓦的光伏發電,繼續保持全球最強勁增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擲地有聲的話語,宣示了信心,吹響我國光伏產業踏上“十三五”新征程的號角。
時間丈量著發展的進度,也標示出攀登的高度。更高的起點,意味著更大的挑戰。整裝抬首,頓覺對我國光伏產業的思考已經不再是如何趕超世界,而是如何繼續保持世界領先。
2020年太陽能發電裝機有望達1.6億千瓦
“十三五”光伏產業發展的卷軸倏然鋪開,不難窺出其少了“突擊情結”,更遠離了“運動式”思維,多了沉穩練達,多了科學理性。數字背后蘊深意。根據國家能源局提供的規模發展指標,到2020年底,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有望達到1.6億千瓦,年發電量達到1700億千瓦時。其中,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5億千瓦,太陽能熱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000萬千瓦。太陽能熱利用集熱面積保有量達到8億平方米。
與規模相比,電源結構也值得關注。根據規劃,到2020年底,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在電力結構中的比重約為7%,在新增電力裝機結構中的比重約為15%,在全國總發電量結構中的比重約為2.5%。
采集金色陽光,掇菁擷華之后的綠色熱能,也將幻變成百姓人家的一抹光亮、冬日里的一份溫暖。根據結構發展指標,到2020年底,我國將實現全國城鎮建筑和廣大農村地區民用熱水、集熱面積保有量2億平方米;供熱采暖、制冷空調系統集熱面積保有量1.96億平方米;大型區域供熱站示范項目200座,集熱面積保有量400萬平方米;工農業供熱應用集熱面積保有量1.5億平方米。
披光而行,行路至此。站在能源革命興起的機遇期,直面“十三五”的任務壓力和使命召喚,準確研判當前光伏發展面臨的形勢和挑戰,對我國今后做好光伏產業發展工作至關重要。
經歷10年的積蓄和近5年的跨越式發展,我國光伏產業已經走到了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一方面是在大氣污染和減排目標壓力下,光伏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未來從替補逐漸走向替代,將面臨其他各類能源的競爭,市場消納壓力更趨嚴峻。
來路鐫刻著慎行與理性,而去程愈發飽含著籌謀和希冀。比規劃目標本身更值得期待的,則是貼合市場需求的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以及日趨優化完善的建設布局和運營模式,這才是光伏產業發展紅利之源。
對此,國家對于“十三五”時期光伏產業技術創新提出了明確指標,比如單晶硅電池、多晶硅電池、新型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產業化轉換效率分別達到23%以上、20%以上和20%左右。
光伏產業發展將獲多重政策支持
包括光伏產業在內的“十三五”能源規劃工作啟動以來,基礎調研緊鑼密鼓,編制部署逐步鋪開,示范試點漸次向縱深推進。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跟進解決,一個節點一個節點扎實推進,一個方案一個方案有序推出……隨著一系列具有標志性、關鍵性、引領性的配套措施落地生根,一份光伏產業發展藍圖正在孕育迸發。
剛剛過去的“十三五”開局之年首季,國家能源主管部門已統籌謀劃、全面布局,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在光伏領域開出一劑劑破除頑瘴痼疾的良方。其大力推進光伏產業平衡發展,大道行思,革故鼎新;切實解決可再生能源全額保障問題,履機乘變,奮發有為。
不斷深化的戰略布局,鋪就光伏產業的理性軌道———持續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市場體系,快速擴大光伏發電規模化利用水平。根據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因地制宜地促進光伏多元化應用;結合電力體制改革,全面推進中東部地區分布式光伏發電;結合送出通道,推進大型光伏基地建設;綜合土地和電力市場應用條件,積極打造光伏發電綜合利用、電價改革等示范基地。
清晰明確的“施工圖”,引領熱發電產業穩步推進———加速推動太陽能熱發電產業,通過技術進步和示范推廣,促進太陽能熱發電產業邁向成熟。加強太陽能熱發電規劃工作,推進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提高已建成示范項目的經濟性和管理水平;依托相關電價政策研究和制定,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
環環相扣的推進鏈條,保障規劃舉措落實落地———進一步規范太陽能熱利用市場和服務體系。依據太陽能資源分布、氣候差異、經濟發展水平、市場能源需求等情況,以及技術成熟度和市場化前景等因素,因地制宜,加快新型利用方式的產業化和多元化進程,培育新的增長點。統籌規劃、研究制定國家太陽能利用規劃;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發展政策體系,加大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引導行業創新、健康、持續發展。
從定向調控到結構優化,從創新驅動到內需發力,我國光伏產業的“十三五”步伐,在一個又一個工作節點的清晰標注下,在一份又一份支持政策的護航保障下,扎實穩健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