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年末,想抒發點兒粗淺感慨時,提筆竟又寫了那句“不平凡”。對于光伏而言,這貌似是句放之何時皆準的“箴言”,或者換句話說,是句廢話。細數下來,從我開始關注起,光伏產業好像就沒經歷過順風順水或平平淡淡的年份,每年都多少會發生點兒什么奪人眼球。有句話這么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兒”,光伏這個太陽底下的產業,正好相反。
不知道還有哪個行業像光伏這樣,產業鏈各端各自為政,卻都在飽經艱險。2015年,“十二五”收官,光伏經歷了極寒之后的緩慢恢復,遭遇了海外多方傾銷和“雙反”的夾擊,頭頂著關于高污染、高能耗、產能過剩的黑色帽子,淪陷于企業、地方和國家的矛盾博弈,圍困在指導發展和無序競爭的探索路徑,內憂外患,艱難前行。上游多晶硅在技術戰、價格戰中走下神壇,在國外傾銷無可阻止的被動中,企業或全面虧損,或被迫停產,倒閉破產的也不在少數。組件企業在嚴重的對外市場依賴中遭遇血腥“制裁”,在被迫“反制裁”的抗爭里,以無錫尚德、江西賽維為代表的百家光伏企業資金鏈斷裂、破產重整,甚至退出市場。“兩頭”在外,受制于人,逆轉維艱。
或許也正因為此,“十二五”期間,深陷蕭瑟的光伏備受呵護。忘記從什么時候開始,在行業盤點里總不能缺少一個重要段落——國家政策。從宏觀到微觀,從規劃到管理,從目標設置到落地實施,從上游、中游到電站建設,僅2013、2014年,國家就出臺了20多個光伏支持文件,地方政府的配套文件更達上百個,各地區給予光伏發電補貼的力度和決心也從未削減。
這當中,也不乏一些引人深思之事。2015年底,《關于金太陽和太陽能光電建筑項目資金清算的補充通知》下發,這也意味著,4年時間、百億元投資,曾帶給中國光伏產業無限希望的熠熠“金太陽”工程,終于在“跑項目、騙補貼、賣路條、拖工期、次充好”等爭議和惋惜中退出了歷史舞臺。
“金太陽”褪色,功過不評,只希望當前熱度頗高的光伏扶貧,不要成為“金太陽”的下一個翻版。
2014年,國家下發《關于組織開展光伏扶貧工程試點工作的通知》。如今,試點工作已在多地初見成效。光伏扶貧兩條路,一是建設分布式發電系統,二是建設電站,由此通過土地租金或直接就業增加地區貧困人口收入。但這就不得不讓人產生了新的擔憂:電網消納能力,是中國光伏永久之殤,更何況用電負荷低、基礎設施薄弱的貧困地區;貧困地區民用建筑不具備分布式電站的荷載條件,改造費用也并非小數,誰出?光伏是重資產的產業,資本逐利驅使下,企業自然傾向于儲備大型電站,如何分配其與分布式的比例?此外,在資金、建設、運營、維護和產品質量方面,政策的落實是頭等大事,補貼能否到位,低價競爭如何杜絕,設備質量能否保證,發出的電能不能用,怎么用,都決定了光伏扶貧的最終命運。從“金太陽”的教訓中,還應注意的是,所有政策的落實,需要從國家到地方再到企業和個人的暢通渠道和無縫銜接,但愿后續會有全面完備的監管做保障,讓光伏扶貧不會變成“爛尾工程”。
2016年,“十三五”開局。光伏和風電終于逃離了產能過剩的榜單,顯示了國家進一步開展能源革命,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決心。公開信息顯示,“十三五”期間,光伏發電年平均新增裝機容量有望達20吉瓦,累計新增裝機容量150吉瓦,將實現“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占比15%”的目標。不過,裝機規模固然是體現國家光伏實力的重要指標,卻并非唯一指標。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15年上半年數據,全國累計光伏發電190億千瓦時,其中包含18億千瓦時棄光電量。可見,實現裝機目標的同時,如何有序應用,裝而不棄,才是發展新能源真正的路徑。
最后再說回那句“不平凡”。2016年對于中國光伏來說仍將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探索發展路徑的過程中,要梳理好上下游關系,要落實好頻出的政策,要做好海內外行業競爭的應戰,要和傳統能源及其他新能源競爭,要掙脫自身發展桎梏,治愈多年痼疾。做起來,很難,做好,很不平凡。
祝愿,2016年,光伏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