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發展至今已經有些年頭。這幾年來,光伏行業輝煌過,也黯淡過。作為光伏電站核心設備的光伏逆變器,也曾紅極一時,但同樣,對于眾多的逆變器企業來說,那個難忘的2元/瓦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
價格戰引出冷思考
相對于遭遇美國“雙反”大棒的打壓而遇冷的光伏組件市場,逆變器行業的發展似乎更順利一些,于是大波企業涌入這一領域,有限的市場被占滿,另一種競爭——價格戰隨之出現。
據統計,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逆變器市場價格出現了快速補降,大功率產品由每瓦約0.8元左右一度下降至0.4元左右。2014年初還是0.4-0.5元每瓦的出貨行情,年底在一些光伏電站項目招標中卻已屢屢暴出低于0.25元每瓦的最低報價。
提起逆變器的價格之爭,深圳市永聯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在2015年SNEC展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價格戰確實讓企業難受了一把,但是這種價格競爭在一定程度上也逼迫企業搞研發,進行技術創新以滿足客戶的需要。當然,價格戰雖然是任何競爭性行業必經的發展過程,但是價格競爭激烈到所謂“肉搏戰”的程度,就不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了,行業就要出問題。
據IHS統計數據,2008年的全球TOP10逆變器廠家,到2014年只有SMA還在。來自市場調研公司IHS的信息顯示,由于下游市場不斷向亞洲轉移,SMA已連續五年在光伏逆變器領域損失市場份額,并且將實施削減成本措施,其中包括裁員34%。
大企業尚且如此,小企業的發展就更加艱難了。據了解,市場上有不少光伏逆變器企業并不具備獨立生產、供應和售后服務的能力,研發能力更差,此時它們只有靠低價沖擊,才能在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然而低價競爭不是長久之計,像陽光電源、華為技術、永聯科技等這樣具備較強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可以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成本來應對價格競爭,但研發能力較差甚至完全不具備研發能力的企業只有選擇“割肉”降價的方式維持生計,長此以往,一些企業自然就會被拖垮,生存都不能保障,更談不上發展。
延伸領域,掌握市場主動權
提高光伏電站收益的方式,不外乎降低投資成本和提高電站發電量。受業主追求電站收益的影響,近年來,市場上出現了所謂成本定制型的逆變器,按照EPC的成本要求定制,無視基本的質量及可靠性要求,給長期運行帶來質量隱患。
雖然逆變器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實現降低價格,但是技術創新也需要時間,不能急于求成,如果需要損害產品質量來達到降低成本的效果,那么企業就談不上可持續發展了。于是永聯科技決定延伸拓展業務領域,介入EPC業務和光伏電站項目開發。
永聯科技是自主研發制造做產品出身的行業新銳,對光伏發電系統的理解比較深刻,在系統集成的解決方案上自然具有優勢。據了解,永聯科技做過的一個EPC項目,業主有11個標段同期進行,永聯科技做的項目無論進度還是質量都令業主非常滿意,被業主樹為“標竿工程”。這是永聯科技引以自豪的案例,無疑也是其進一步拓展EPC業務的堅實基礎。
在光伏電站項目開發方面,永聯科技也已經有多個成功案例。永聯科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我們的方針是在開發光伏項目資源的同時,盡可能帶動項目所在地的經濟發展,讓當地得到更多的綜合收益,實現共贏、多贏。永聯科技開發光伏項目資源不斷創新模式,比如我們正在與某地洽談的光伏電站項目,就準備采取‘光伏+畜牧業大棚’或者叫‘畜光互補’的模式,而且我們還聯系高級專家為當地高效農業的發展出謀劃策。永聯科技很看好光伏應用與高效農業相結合的發展前景。”
[page]下一個風口:光伏電站運維
隨著“互聯網+”理念的盛行,各行業都想搭上這列快車,光伏行業也不例外。不少知名企業將光伏電站運維領域作為“互聯網+”的風口,永聯科技便是其中之一。
光伏電站是一項高投入的資金密集型項目。這些年我國光伏電站發展速度很快,但電站運營經驗不足,業主和EPC方對光伏發電的理解都有待提高,尤其是部分光伏電站投資方重建設、輕運維等導致電站質量問題頻發。隨著電站業主、EPC對光伏電站整體收益的重視以及對電站運維的逐步理解,電站投資者除了關注電站建設的一次性投入外,還高度關注長達25年的電站運行維護。
瞄準日漸展現出巨大前景的光伏電站運維市場,永聯科技在今年的SNEC展上推出了自己的光伏電站智能運維方案。據介紹,永聯科技的光伏電站智能運維方案,充分整合了傳感器網絡、高速通訊網絡、云計算、機器人、無人機等領域的成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光伏電站運維體系。
“永聯科技智能運維方案實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為客戶投資光伏電站獲得最大投資回報提供了高效的技術和管理手段。例如,我們在方案中運用專利技術抑制組件衰減、優化功率器件,預防設備缺陷;電站運營時利用先進的傳感技術對電站發電設備進行定期巡檢,預判預防設備故障,大大提高運維自動化水平;一旦設備出現故障,在廠家到場前就可提供妥善的優先發電技術方案。”永聯科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