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目前大家都在談論互聯網化,從實際上來說光伏互聯網是要有真實的網點來支撐,這些網點就是一個個分布式或是地面電站。固然模式現在很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將模式變成現實。”(保利協鑫副總裁呂錦標)
當2015年光伏電站的規模被公布時,超預期的規模讓業內的激情再次被點燃。
3月16日,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下達2015年光伏發電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2015年下達全國新增光伏電站建設規模1780萬千瓦,比2月份征求意見稿時的1500萬千瓦提高近300萬千瓦,比上一年中國實際完成的裝機量1060萬千瓦高出600多萬千瓦。這一數字如果按期實現,中國將超越德國。
而當“互聯網+”這把火開始向各家光伏企業、新能源產業蔓延,越來越多的資金開始重新關注這個行業,一個新的入口似乎正被打開。
“當下眾多的光伏公司正在不同程度上擁抱互聯網。”一直致力于分布式電站開發的航禹太陽能董事歐文凱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樣說道,“近些年圈里的人都在試圖將互聯網的思維和光伏產業進行結合,目前已經有公司初具成效。”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一時間,擁有一套大數據系統似乎成為了光伏電站企業們的標配,而互聯網金融也在通過各種方式幫助解決電站建設的融資難題,光伏產業正在開始和互聯網快速融合。
新浪潮:光伏互聯網
2014年9月,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提出“構建能源互聯網的概念”,幾個月后,他所寫的《全球能源互聯網》一書面試。
不論是在論壇還是在書中,劉振亞始終堅持一個觀點:全球能源互聯網將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通道),以輸送清潔能源為主導,全球互聯泛在的堅強智能電網。
作為中國智能電網的先行者,國家電網對智能電網的發展進行了持續探索。不過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僅僅依靠國家電網,中國能源互聯網還不能完全覆蓋,需要很多在國網體系以外的能源電力企業參與能源互聯網的建設,而光伏產業正是最主要的清潔能源之一。
今年,在李克強總理的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互聯網+”概念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與此同時,能源領域已經開始探索開拓有利于產業發展的互聯網道路。
航禹太陽能董事歐文凱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互聯網正在不斷顛覆著各種產業,其中小米的爆發式成長更加觸動行業內的人士。”
據了解,目前從光伏全產業鏈上來看,行業中正掀起了一場從制造端、應用端,到融資租賃等環節的光伏互聯網浪潮。這番熱情的背后,則是巨大的清潔能源市場。
劉振亞在《全球能源互聯網》一書中提出,到2050年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聯網的目標。屆時,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80%左右,每年可替代相當于240億噸標準煤的化石能源,減排二氧化碳670億噸、二氧化硫5.8億噸,全球能源碳排放115億噸,僅為2009年的50%左右,可以實現全球溫升控制在2℃以內的目標。同時,全球能源互聯網累計投資將超過100萬億美元。
其中,光伏在清潔能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未來的光伏市場可想而知。在歐文凱看來,眾多光伏企業在剖析自身優勢之后,都在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光伏互聯網之路,自然表現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
新平臺:借力大數據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目前中國光伏行業和行業外的資本,都將目光集中到了地面電站和分布式光伏電站上來,因為電站建成并且并網發電之后能夠帶來幾十年持續的收益,而電站的轉換率成為一個電站效益高低的關鍵。
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累計的光伏裝機總量在28.05GW左右,而按照運維成本一般占光伏電站收入的8%來計算,每年光伏電站運維市場規模將接近34億元。
根據此前國家能源局下發的一則《關于下達2015年光伏發電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中披露,2015年全國新增光伏電站建設規模從征求意見稿時的15GW正式調整為17.8GW。
這就意味著未來中國市場將會出現更多的光伏電站,這也從另一方面向電站的運營維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當下國內光伏裝機的速度,這一市場空間將有著很大的想象空間。
4月1日,國內的逆變器龍頭陽光電源宣布與“阿里云”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基于全新發布的“智慧光伏云iSolarCloud”平臺,共同推動新能源向“互聯網+”的產業革新。
此次陽光電源涉足互聯網,將公司近20年逆變器生產、太陽能電站運維管理采集的大數據的互聯網化,被行業認為是光伏互聯網合作邁出堅實的一步。
“光伏發電將從單一的電站管理進入集團化電站管理階段。”陽光電源副總裁趙為指出。
陽光電源方面有關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公司僅一項新型的智能精準解決方案,預計每年就可為光伏電站提升3%-7%的收益。未來,陽光電源將融合企業太陽能電站的運維管理經驗以及全球領先的系統設計能力和產品技術,通過阿里云提供海量的計算、存儲和網絡連接能力,向太陽能電站提供智能運維服務。
實際上不僅僅是陽光電源,產業龍頭和第三方企業都在通過各種方式期望能夠借助大數據讓光伏電站能夠產生最高的效益。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光伏行業龍頭協鑫集團目前已經建成和布局“六位一體”能源微網、清潔能源電商交易平臺、能源智能建筑、區域能源互聯中心、能源+互聯網金融等領域。在從多晶硅到光伏電站全產業鏈生態圈的構建中,互聯網將成為其整合金融、產業、市場及服務等各種資源的重要工具。
此外,數月前,作為能源互聯網技術服務提供商的遠景能源推出了以太陽神名字“阿波羅”命名的第三方光伏電站管理云平臺。
“目前大家都在談論互聯網化,從實際上來說光伏互聯網是要有真實的網點來支撐,這些網點就是一個個分布式或是地面電站。”保利協鑫副總裁呂錦標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固然模式現在很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將模式變成現實。”
新玩法:嫁接互聯網金融
邁哲華投資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咨詢總監曹寅表示:“從可行性和必要性來說,在中國,能源互聯網最先落實的應該是堅強智能電網和分布式光伏。”
在曹寅看來,分布式光伏具有眾多優勢。首先,同集中式發電相比,分布式光伏倡導“就近發電,就近并網,就近轉換,就近使用”的原則,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同等規模光伏電站的發電量,同時還有效解決了電力在升壓及長途輸電中的損耗問題,通過在需求現場靈活滿足用戶對能源的不同需求,實現能源精益化生產和消費。
此外,分布式光伏電站還具備占地面積小、初始投資和后期運維成本規模較小、建設周期短、靈活智能、便于控制等優點,能夠對大電網、遠距離供電形成有益的互補和替代,未來發展到一定比例時能夠有力促進智能微網的發展。
不過從目前國內的光伏電站的規模上來看,分布式電戰所占到的比例卻很小,在我國市場難以擴張。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融資渠道差并且融資的成本頗高。和歐美等國家的項目相比,我國光伏項目的融資利率一般要高出2-4倍。
從大背景而言,我國金融體制、銀行體系、融資模式等方面相比較國外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對于分布式光伏這樣的新興項目,金融系統的認知和接納能力還有限,導致許多項目在資金方面存在很大的壓力。
與此同時,之前一些光伏電站建設中出現的各種質量問題,也讓融資機構對光伏項目開始逐漸慎重。此外,標準體系不夠健全也使得金融機構參與存在操作層面的障礙。
近日由制造商、電站運營商、金融機構以及第三方研究機構成立的中國光伏電力投融資聯盟,也從側面說明行業內都在自行積極為光伏融資解難解困。
而隨著互聯網金融的介入,或讓光伏融資難的問題得到真正解決。
原江西賽維董事長,現任SPI陽光動力能源互聯網股份公司董事長的彭曉峰,在經歷過制造業之后,開始研究金融問題,在調查了多個發達市場的案例之后他發現,電力投資是所有投資里面回報最安全的。
“基本上歐洲、美國大量的電站資產,是持有在基金、銀行和保險基金手上,因為資產回報非常穩定。目前太陽能資產評級跟國家的國債是一個級別的。我們希望怎么把中國的穩定收入的電力資產回報給老百姓。所以決定回國籌備有中國特色的光伏融資產品——綠能寶。”他在4月2日的一次行業探討會上介紹說。
綠能寶目前的模式是,用戶按份購買已經建好或者待建的太陽能電站電池板,然后按月穩定收取光伏電站發電產生的收益,建好的為9%,待建的為10%。作為國內首款以光伏電站為投資標的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綠能寶上線兩個月的融資額就達將近2億元。
彭曉峰表示綠能寶是解決中國分布式發電電站建設融資難的平臺,希望借此把互聯網金融和新能源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