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藍圖,數據底色
蘇州工業園區(Suzhou Industrial Park,簡稱SIP),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旗艦合作項目,自1994年成立以來,便以富有前瞻性和科學性的城市總體規劃著稱,并在此基礎上深化了300多項專業規劃。園區智慧城市建設,同樣秉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發展理念。
“‘規劃先行’‘規劃即法’是園區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也是園區發展的核心理念。”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和信息化局局長許文清說,“園區智慧城市建設能始終領先一步,關鍵在于抓住了科學規劃的先手。”
“四維、三庫、三通、九樞紐”是園區智慧城市的整體應用架構,即圍繞社會、公眾、政府、企業四個維度,不斷完善地理庫、法人庫和人口庫三大基礎數據庫,構建政務、健康、社會保障、教育、生活、物流、科技、金融、人才九個領域的信息樞紐,整合居民、企業、政務三大服務門戶,創新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新模式。
在此框架基礎上,園區探索構建起“基礎設施暢達易用、城市管理協同高效、公眾服務整合創新、智慧產業快速發展”的智慧城市運營體系。
依循精心繪制的藍圖,園區積極推動智慧城市網絡基礎設施與應用系統的集約建設。加大無線通信網網絡、光纖寬帶網、窄帶物聯網的建設投入,提升光纖網絡覆蓋范圍、出口帶寬和網絡性能。作為蘇州最早開始5G試點建設和預商用的區域,園區在獨墅湖科教區、陽澄湖半島、金雞湖商務區等區域開展了5G規模組網和預商用,預計今年底5G站點將覆蓋園區全域。
據許文清介紹,“園區智慧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數據思維’一以貫之。”園區堅持“數據驅動”,聚焦大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持續豐富完善人口、法人、地理三大信息基礎數據庫。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園區人口庫、法人庫基礎數據總量累計已達547和22萬余條,調用總量累計超616萬次,地理信息庫建成850多個圖層,有效支撐“一網通辦”、智慧環保、智慧城管等業務系統。
在此基礎上,園區持續優化城市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政務數據資源門戶,推動各業務系統數據庫與基礎數據庫的有效對接,力求實現更加高效的跨部門數據資源共享。
“我們在新加坡電子政府建設經驗基礎上,探索自主、全面、長期、靈活的實踐方式,研究出一套具有SIP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設應用長效推進機制。”園區大數據管理中心主任李飛遠說,園區在全國率先把信息化列入區域總體發展戰略,成立了以管委會主要領導為組長、各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信息化領導小組,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設的組織領導。同時,通過聯席會議制度,統籌評審項目建設方案,嚴控項目審批流程,有效推動跨部門、跨領域項目之間的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智慧應用,“新新”向榮
目前,園區在政府服務、城市管理、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經濟發展等領域已經形成一批卓有成效的智慧應用。一座文明、生態、繁榮、安全的智慧城市在高樓鱗次櫛比與小橋流水人家的寫意背景里,躍然紙上。
行在園區,上下班高峰也很少遇到堵車;游在園區,節假日高峰期的金雞湖也鮮感擁擠;住在園區,在深夜的街角也能走進充滿未來感的智能圖書館;生在園區,公共服務足不出戶就可“一網通辦”......這座擁有近82萬常住人口的中心城區,都市的繁華和田園的寧靜并存共生,與我國諸多人口膨脹、患有“城市病”的大都市對比鮮明。園區井然有序的一切,令人向往又好奇。
2011年,園區就啟動了智能交通建設,“一到蘇州工業園區,道路開闊,很少出現大面積擁堵。”這是很多蘇州市民和游客的感受。園區與新加坡合作設計的智能交通系統搭建了“一個中心,七大子系統”,完成了377個路口智能化改造,提升了交通管控能力及信息控制的自適應力,園區擁堵指數明顯低于蘇州全市平均水平。
2017年,金雞湖景區客源分析系統上線,實現游客接待量智能統計分析,切實提高了景區運營水平和游客游覽體驗,成為當年江蘇智慧旅游示范項目。在園區,類似這樣的智慧應用覆蓋了城市生活的各個領域,共同構筑了高效運轉的智慧園區。
依托地理信息系統的完善與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一系列智慧應用實現了對城市國土、建筑房產、園林綠化、綠色節能等城市事務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以國內領先的智慧城管系統為例,其管理模塊覆蓋整個園區,種類細分至200多項,可實現實時采集、精準定位、自動派單。問題從發現、處理到結案最短時間8分鐘,月均處理量達400多件,城管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形成“網格化、精準化、智能化”的現代城市管理模式。
園區智慧環保系統在全區設立監控點468個,實現了污染源在線監測及環境質量預警監測;智慧建設平臺對在建工地視頻監控覆蓋率達80%,助力園區成功建成省級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示范區;智慧水務系統邁向無人值守,城市供排水系統運行狀態可以實時感知。
2019年,園區“一網通辦”平臺正式啟用,是園區打造服務型政府,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最新舉措。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丁立新說,“‘一網通辦’首批納入14個部委辦局的451項事項,全區居民和企業都可以通過該平臺實現一網(窗)提交、一網通辦、一次辦成、數據共享。”
據悉,園區還圍繞企業和市民需求,強化公共交通、社會保障、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領域的信息化建設。目前,智慧社區覆蓋率達100%;智能交管和智能公交系統不斷完善,共同推動實現市民的智慧出行、綠色出行;智慧醫療體系整合了全區健康檔案、診療記錄等醫療信息資源,促進健康服務高效集約......各領域不斷提升的智慧應用,一點一滴豐滿著園區智慧城市的內涵與形象,真正踐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智慧產業,長效發展
如果說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城市創新生態是智慧城市的兩大基因,那么“眾智云集”的智慧產業就是智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蘇州工業園區以開放共享深挖“智慧”紅利,穿針引線強化創新創業,撬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快速發展,構建智慧產業發展與智慧城市建設深度互融、良性互促的長效運營模式。
2012年底,蘇州工業園區啟動云計算產業發展計劃(簡稱“云彩計劃”),鼓勵企業參與園區信息化建設,營造信息化應用示范的帶動優勢,初步探索出智慧產業“夢工廠”發展模式。云彩計劃為多家新興企業提供了應用場景、資金等支持,成功培育了博納訊動、書香園區等一批創業企業,幫助思必馳信息科技、麥迪斯頓醫療科技等成長為園區優秀企業,其中麥迪斯頓入選“江蘇省首批智慧健康重點企業”。
致力于云服務的博納訊動,其核心產品“博云”2014年入選云彩計劃試點項目,幫助園區國資監管部門解決了國企硬件運維成本高、效率低等問題。“這一技術應用第一年就覆蓋了園區30多家國企,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博納訊動總經理花磊說,在園區“生根發芽”的“博云”目前已拓展至全國的電力、金融等多個行業。
2017年,園區提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聚焦智慧產業前沿領域。今年,園區正式啟動人工智能應用創新試驗工作,依托華為、微軟、西門子、上海交大等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深入挖掘“智能+城市”和“智能+產業”應用場景,全力打造國內領先的人工智能的創新策源地、應用示范區。目前,多家人工智能企業已推出有效支持智慧城市發展的創新應用。清睿教育基于仿腦認知計算技術的人工智能教練,走進全國2萬多所中小學;科大訊飛“X光安檢圖像智能識別系統”借助人臉識別等技術,助力安檢走向“主動防”,在全國30多個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試點應用;滴滴出行開發的“滴滴交通大腦”項目成功落地園區,進一步提升智慧交通出行水平。
今年6月,園區出臺了《蘇州工業園區大數據產業集群培育工作方案(2020-2025年)》,進一步為智慧產業發展勾勒出全景式的發展藍圖。方案明確提出構建大數據產業集群,預計聚集超過1000家大數據相關企業,大數據相關產業產值達1000億元;打造大數據產業生態鏈,著重發展下一代信息網絡(以5G為主)、集成電路、人工智能、軟件與信息化服務(涵蓋云計算、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關鍵領域;建設產業應用體系,推進大數據在政府管理、公眾服務、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深度應用,進一步打造智能制造、智能金融、智能醫療、智能教育等智能應用場景。
站在建區25周年的新起點,蘇州工業園區正在探索更加智慧的城市形態。目前,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蘇州片區已掛牌成立,60.15平方公里的自貿區實施范圍全部在園區。
“打造自貿區時代的‘一區四高地’,更需要智慧底色、宜居環境。園區將加快提升城市‘功能’‘顏值’,更好建設高品質城市。”蘇州市委常委、園區黨工委書記吳慶文說,下半年,園區將全面啟動園區城市綜合運行管理中心建設,嶄新的“智慧城市大腦”與不斷升級的智慧產業體系,將賦予這片銳意進取的高科技產業園區更多攀高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