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瑋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莫瑋強調:“ 要堅持創新驅動,把創新擺在制造強國的核心位置,創新是推動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要認真落實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創新對制造業發展的引擎作用,盡快啟動實施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工程,依托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改建新建一批國家制造業的中心,加快國家制造業創新的體系。”
約施卡 菲舍爾 前聯邦德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
談到中德兩國共同發力工業制造業,前德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約施卡·菲舍爾表示:“中德發展工業制造的方案是異曲同工,中方花十年左右的時間,力爭達到智能制造的創新發展程度。現在,希望雙方通過深化合作將現有成果和現代技術結合起來,進一步減少中國和德國在工業制造上的差距。” 院士、專家共論互聯網+制造業 《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無疑已分別成為主導中德雙方在工業領域全面突破的綱領性文件。中德雙方目前在研發、技術、產品等各個方面的差異性,也決定了雙方在具體領域有廣泛的合作空間,特別是在互聯網+”、大數據化和信息化等提升中國制造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上,可以開展自愿、平等的互利合作。
鐘志華 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秘書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知己知彼是合作的重要前提,通過本次大會的對話,雙方加深了了解,擴大了共識,取得了豐碩成果。中國工程院院士、黨組成員、秘書長鐘志華指出:“中德工業戰略有相同之處,但是更多的是不同。首先定位是不一樣的,德國和中國的制造業基礎不同,發展處于不同的階段,德國是要由制造強國向超級強國轉變,中國是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同時,兩國面臨的問題也不一樣,德國聚焦在高端的產業和產業的高端環節,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面向全球的競爭,中國的制造業增加值占了全球的20%左右,是名副其實的制造業第一大國,但是還不強,在基礎零部件、材料、工藝等方面亟待加強,同時,在能耗、產業升級方面也面臨很大的挑戰。”
格奧爾格 邁爾 德國圖林根州經濟、科學與數字社會部國務秘書
談到具體可合作的技術和產品,對“德國工業4.0”的提出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德國圖林根州經濟、科學與數字社會部國務秘書格奧爾格·邁爾表示:“前景非常光明,雙方各有優勢,融合發展的勢頭會非常好。”德國工業4.0平臺秘書長亨寧·班迪恩補充道:“在互聯網+制造業的合作創新的過程,尤其要關注的是商業的模式的變化,今后企業之間的交集完全不一樣,企業之間包括中德之間企業的融合會變得流動性,我們也需要找到一個新的形式來推動這種流動。”
李培根 中國工程院院士、前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中國工程院李培根院士也談到了互聯網+制造業帶來的變化,他認為:“‘中國制造2025’對標‘德國工業4.0’的大潮,迫使中國的制造業一定要快速進化,這個進化會體現在三個層面上:一個層面就是產品的進化,比如說智能技術怎么應用到產品中去;另外一個層面就是包括設計過程、生產過程、加工過程,甚至企業管理過程的進化;第三個層面,他認為這會帶來企業在商業模式上的一些進化、改變,典型的變化方向就是互聯網+,已經有企業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在改變。他認為在今后的若干年會有明顯的變化。同時,他指出企業要實現這三個層面的變化,首先要完成從依賴創新到驅動創新的轉變。 中德合作崛起“佛山模式” 大會在廣東省佛山市舉行,一方面是因為佛山是中國制造業的先行者,是中國大力發展創新型工業的典型代表,目前佛山在中國制造業的總量排名第五,2015年工業產值將接近兩萬個億;另一方面佛山的工業質量還有待提高,而德國是工業制造的水平標桿、質量標桿,中國制造與德國工業的對話,是世界工業質與量的握手。 本次大會的所在地——中德工業服務區,不僅是中歐官方認可的全國首批兩大中歐城鎮化合作示范區之一,更是被寫入了中德兩國簽署的《進一步促進雙向投資的聯合聲明》。佛山市委常委、順德區委書記、中德工業服務區黨工委書記區邦敏指出,“希望通過中德兩國合作的這樣一個平臺,把佛山的制造業帶向世界,把佛山的工業與世界的工業接軌,把佛山這個城市帶入國際城市的行列里面。” “中國制造2025對話德國工業4.0大會”是中德工業服務區的第一次戰略性布局大會,也是珠三角制造中心的第一次合作盛會,不僅能為兩國相關領域的機構和企業開展務實的合作與交流搭建平臺,而且將深化中國本土機構和企業與國際先進生產力的對接,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傳統制造業及現代制造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全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中國制造2025”對話“德國4.0”尖峰對話對佛山工業的轉型升級影響深遠,佛山的優質工業制造也能夠借此機會與世界接軌,同時還能促進華南地區龐大的民間資本與歐洲先進的科技之間開展務實合作,將德國和歐洲先進的智造“引進來”,實現“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的有機融合。這次中德國家戰略對話合作的大平臺亮相“佛山模式”,也令中德工業服務區產業發展變得更加務實且具有重大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