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對自身所在行業有深刻認識,特別是對行業普遍性痛點的認識,這是網心科技CEO、迅雷CTO陳磊所認為的傳統企業轉型的先決條件。
8月5日,在2015IT價值峰會的迎賓紅酒會上,陳磊做了名為“時髦與實用·互聯網思維辨偽”的演講。陳磊公開表達了自己對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的看法,他認為傳統企業要轉型成功需要做好兩件事:洞察行業和把控節奏。而要做到這兩點,最重要的是找到真正的互聯網合作伙伴。
洞察行業:抓住痛點
轉型總是很困難的。傳統企業向互聯網轉型,既是對新機遇的把握,也是對自身業務的重新出發。這意味著,企業不但要看到轉型帶來的新機遇和新空間,更要明白當前的不足。轉型一定是為了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果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轉型而轉型是,將是毫無意義的。
因此,陳磊建議所有想要轉型的傳統企業,首先要做的就是對行業的洞察。要清楚了解整個行業的每個環節,清楚它們的運作模式和內在邏輯,更重要的是同時要能找出現有模式中的不足,即通常所謂的痛點。當找出痛點之后,再有針對性的給出基于互聯網的解決方案,這就是傳統企業向互聯網轉型的真正含義。
陳磊舉了一個他親自推動的案例--田田圈,這是一個農藥銷售O2O平臺,陳磊親自擔任它的互聯網轉型顧問,并為農藥行業梳理出了幾個特點:高毛利、賒銷嚴重、傳統渠道依賴性強,品牌粘性強。為此,在轉型時田田圈把經銷商和零售店做成聯盟,一同用互聯網營銷的手段去降低農戶的購買成本,提升渠道商的銷售額,用業務的增長去彌補回單價的降低。
經過這種基于對行業洞察所做的改變,田田圈很快就獲得了成功,3天即見成效,一位加盟商甚至一天的營業額就超過以前兩年。這是在陳磊指導之下的一個成功實現互聯網轉型的典型案例,陳磊笑稱,自己提到過太多次關于田田圈的事情,以至于被認為是田田圈的CEO,實際上他只是作為顧問角色幫助田田圈梳理了下業務邏輯而已。他認為田田圈之所以轉型成功,就是因為對行業的洞察徹底,痛點抓得精準。
把控節奏:快和慢都有必要
除了找出行業痛點并加以解決之外,傳統企業在轉型中還需要注意對節奏的把握,防止過慢或過快的情況出現,這兩者都將影響轉型的成效。如果節奏沒有把握好,會造成嚴重的企業經營和經濟后果。
但實際情況是,太多傳統企業在轉型過程中表現得過于緩慢,首當其沖的就是決策緩慢。因為對于這些傳統企業來說,互聯網所帶來的巨大想象空間充滿著機會,令他們迷失其中,在具體方向選擇上搖擺不定,最終收獲的只是泡沫。對于這點,陳磊援引雷軍的話說:“戰略最核心的部分是知道什么不做,而不是知道應該做什么。”
不過互聯網行業的主要基調依然是快,決策快,執行快,融資快。特別對于轉型中的傳統企業來說,快還有另外一層意思。轉型必然對傳統渠道的業務產生傷害,快速推進轉型過程,能夠迅速渡過這一階段,將對渠道和業務的傷害降至最低。反之則會很危險,“如果時間拖得長,懷疑的人就會越來越多,懷疑也會越來越重。”
但陳磊也告誡說,有些時候需要慢下來,“當做的事情太超前,就需要慢下來,”他說,要慢下來等待行業條件成熟。
找到真正的互聯網合作伙伴
無論是洞察行業,還是把控節奏,對于傳統企業來說都是有難度,單單依靠它們自身很難完成,勢必要引入外部互聯網人才。實際上,招不到優秀的互聯網人才是導致轉型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陳磊在演講中說:“任何時候,我都認為人才永遠是最重要的。我所在的網心科技從來不吝嗇給獵頭的回報。”在他看來,回報雖然高,但相對于這些費用而言,人才才是最重要的。
不過傳統企業的老板們,要警惕那些冠以“互聯網教練”名頭的人,這些人最拿手的事情,就是否定傳統企業的轉型努力,同時堆疊大量看起來很高大上的名詞,并借用一些耳熟能詳的成功的案例來為企業“洗腦”,通過這些概念和理論來取得CEO的信任,而后再包裝一些思路來來引導這些傳統企業。但他們并不關心也沒有能力關心落地執行的問題,反倒會靠貶低執行團隊來賺老板的錢,當方案不能進行下去時,又放大執行過程中的問題,以此掩飾自己在決策方案上的失誤。
陳磊總結說:“互聯網思維真的會害死一些傳統企業,這并不是說互聯網思維不好,而是傳播的人動機不純。”
為此轉型的首要任務,就是找到真正的互聯網合作伙伴。陳磊指出了“真正互聯網人”的幾個特征:首先他是謙虛的,他會承認自己對傳統產業的無知,愿意沉下心來通過實地研究找到行業的的痛點;進而,這些人會提供行之有效的實戰建議,甚至是直接找出一套可以快速嘗試的方法,而不是紙上談兵說概念批評團隊;當方案執行后,真正的互聯網人還會繼續跟蹤,通過觀察細節找到其中規律,不斷加以完善和修正,小步快跑,快速試錯,最終得出可以大規模應用的方案。
陳磊說,這樣的人對于企業而言才真的有幫助。
作為“互聯網+”概念最早的提出者這一,陳磊對互聯網思維的認識顯然更為深入、獨到。所有意圖轉型的傳統企業,都有必要認真思考下陳磊的觀點。畢竟正如陳磊在演講中說的那樣,傳統企業轉型,“失敗之后會發生什么遠比成功之后可以得到什么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