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研究正在互聯網及IT行業轟轟烈烈地開展,那么,面對已經到來的大數據時代,它將給我們,特別是給我國的教育行業帶來哪些發展空間和想象,來改變一下普世教育方法的短板?通過走訪培訓機構,我們看到,用數據分析技術來了解受教育者的個性化需求,評估講師教學水平、糾正知識點學習技巧,使用大數據“醫治”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因材施教”這句成語正在離我們越來越近。
互聯網時代 潛藏傳統教育危機
隨著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已在教育領域有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考試、課堂、師生互動、校園設備使用、家校關系……只要技術達到的地方,各個環節都被數據包裹。特別是在線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傳統在學校課堂上獲取體系知識的時代,被互聯網的無處不在所補充。根據Kids Count Census Data Online發布的數據,2012年全美在家上學(Home-Schooling)及接受在線教育的5-17歲學生已達到197萬人,相對逐年間下降的出生人口,這一人口比重十分可觀并呈現增長趨勢。
在互聯網教育教學時代,對于被網絡和數據包圍的學生群體來講,傳統教學暴露出來的危機,使得他們會去思考,在學校的學習過程是否為一件有愉快體驗或感興趣的事?而反觀大數據的研究,可以成為幫助教育研究者重新審視學生需求的一個輔助支撐。通過高新的技術以及細致的分析找到哪些課程、課堂、教師是能夠吸引學生的,哪些知識點是普遍難以掌握并需要反復加強的。在此基礎上,與物聯網、云計算等綜合技術的結合,通過在學生管理數據庫中挖掘出有價值的數據,經過過程性和綜合性的考量,找到學生各種行為之間的內在聯系,考量背后的邏輯關系,并做出恰當的教學決策的教育大數據技術,已經在悄悄改變著身邊孩子們的受教育體驗。
毫無疑問,在不遠的將來,無論是針對教育管理部門,還是校長、教師,以及學生和家長,都可以得到針對不同應用的個性化分析報告。通過大數據的分析來優化受教育群體的個性化教學課程,也可以幫助教育部門人員做出更科學的提升教學水平決策,這將帶來潛在的教育革命。可以想象的是,綿延中國2000多年的“因材施教”觀點,肯定會離我們更近。
擁抱大數據 說明教學不迷茫
最近我通過走訪從事國內學科英語教育的瑞思英語、以及新興的中小學課程培訓機構快樂學公司技術負責人,他們均表示,希望能準確的把握到中國教育的現狀及趨勢,特別是受教育消費者的需求和痛點在哪里。以此,來不斷優化內部教學安排,并及時推出孩子們需要的優秀課程。同時,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平臺,也希望能更充分的了解和評價講師的教學專業程度、性格特點,從而也有利于教學機構給予講師制定更加公平合理的績效。
以快樂學這家在線教學機構為例,其正在將大數據、人工智能、圖像處理等技術創造性應用于教育領域,針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分析,優化學習計劃,為學生、老師、家長三類用戶量身定制題庫。瑞思英語希望利用上外部大數據平臺的先進語音交互和識別工具,全面準確的了解到,孩子在外語發音上的特點及水平,通過語音識別這項核心技術來及時給予精準指導。
另外,在細節采集上,瑞思英語介紹了配合可穿戴設備或移動互聯終端,可以關注每一個個體學生的微觀表現,他在什么時候翻開書,在聽到什么話時微笑點頭,在一道題上逗留多久,在不同學科課堂上開小差次數分別為多少等等。這些數據的整合能夠解答教學課程是否吸引學生?怎樣的師生互動方式受到歡迎?而最有價值的是,這些數據完全是在學生不自知的情況下被觀察、收集的,只需要一定的觀測技術與設備的輔助,而不影響學生任何的日常學習與生活,它的采集也非常的自然、真實。
因此,大數據可以幫助教育機構分析微觀、個體的學生與課堂狀況,用于調整教育行為與實現個體化教育。技術的到來,恰恰能為體驗者的感受加以量化與顯現提供了一種手段。特別是結合互聯網平臺的大數據分析,讓學生在課堂的需求與態度變得可以量化可見,比如哪些英語完型和口語場景是學生們所關注的、哪些熱點詞匯是他們想更多了解的?這些都將通過互聯網平臺數據分析變得可以預見,也為教學研活動提供了更為鮮活的素材。
目前,縱觀國內外教育界對于大數據與教學結合的看法,呈現出積極態勢。教育部已經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國家基礎教育質量數據庫和多級數據采集網絡;《2013地平線報告(高教版)》非常有預見性地認為,“大數據和學習分析”將在未來2至3年成為主流技術。又比如,上海作為試點區域于2011年開始建立了“上海市中小學生學業質量綠色指標”體系,“綠色指標”在收集學生學業水平數據的基礎上,收集了有關學生家庭背景、學習動機、學業負擔和師生關系以及教學方式和校長領導力等信息,引導教育管理、教學行為建構在科學數據分析基礎之上。歐美一些國家和組織也認識到考試數據挖掘在教育評價中的作用,并已將它作為新一代評價項目設計的依據。英國還在其評價項目中引入了檔案袋管理,結合計算機技術建立形成影響教學的各類因素與評價;
可以這樣說,人類進入互聯網大數據時代,讓所有社會科學領域能夠由前沿技術的發展從宏觀群體走向微觀個體,讓跟蹤每一個人的數據成為了可能。教育教學是一個研究“人性”、完善“人性”的過程,應用大數據讓研究人類接受教育細節成為可能,我們將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發現真正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