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東非大裂谷兩邊的同類物種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進化之路。裂谷西部森林茂密,至今仍是黑猩猩的棲息之所。裂谷東部因為樹木稀少,迫使部分靈長類動物離開樹木,開始適應兩足行走的地面生活,最終進化成了人類。
一道“裂谷”兩端,不同的生態環境,走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對企業智能化轉型來說,它們所面臨的何嘗不是這樣的一道生態裂谷,跨過去是進化,跨不過去就是退化。
8月7日,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年度峰會上,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云與計算BG副總裁張順茂以,跨越生態裂谷為題,對企業智能升級的最佳路徑進行了詳細的剖析。
哪些因素導致裂谷的出現
從信息化時代,到數字化,再到智能化,實際上行業的智能化之路已經走過了很多年。當我們被無數的智能化所圍繞,但似乎都有相同的感受,這些“智慧”在應用層面,帶給企業實際的受益并不大。
所以才有了真智慧,還是偽智慧的“莎士比亞之問”。
實際上企業面對的客觀環境是非常復雜的,舉個例子如果沒有“全局化”的設計,就很容易通過單一智能化應用的開發,增加越來越多的“智慧孤島”,這些數據無法在底層拉通的“智慧”就是偽智慧。
再比如前幾年對互聯網模式的推崇,讓一些企業舍棄了傳統的IT部署,一味的推到重來,反而讓IT架構變得四不像,既沒有解決業務敏捷,也喪失了穩定性。
針對企業面對的種種智能化進程中的難題,張順茂將其歸納為六大裂谷。張順茂表示:“企業在邁向智能化時,將會遇到應用裂谷、數據裂谷、能力裂谷、人才裂谷、技術裂谷、行業生態裂谷等六大生態裂谷。”
其中,應用裂谷和數據裂谷集中IT架構層面,如應用裂谷指的是,企業用戶往往存在大量的歷史IT資產,這些IT資產不可能完全推到重建,因此新舊系統如何集成和并存;數據裂谷是指,企業用戶內部,數據孤島問題嚴重,數據難以共享和統一分析。
而能力裂谷和技術裂谷,則指向了企業IT層面。企業運維能力有限,隨著企業應用系統越來越多,運維人員就會疲于應付,這是能力裂谷;同時企業往往缺乏AI等新興技術方面的人才,新技術根本用不起來,這就是人才裂谷。
最后的技術裂谷和行業生態裂谷,實際上瞄準的是戰略層面。比如技術裂谷,是說企業用戶對于數據的安全性十分重視,但缺不知道采用什么技術,才能確保企業數據的安全;而行業生態裂谷,則表示行業領先者面臨著構建行業生態,為行業生態賦能的挑戰,如何用數字化技術來為行業領先者的生態構建提供支撐。
這六大裂谷,就像六道“疤痕”,為企業智能化帶來了相當多的隱患。要治愈這些“疤痕”,跨越六大裂谷,其實可以從許多行業領軍企業身上,找到答案。
這些成功的智能化都有一個共性
過去衡量每一個行業中的標桿企業,通常從業務規模的維度去衡量,而現在智能化水平已經成為了新的標準。
在石油勘探行業,由于不同的地貌和巖層等因素的制約,深層油井的選址和效率,就等同于金錢。所以才有了高性能計算機的應用為輔助,幫助石油勘探準確地找到石油立下了汗馬功勞。大慶油田,此前也面臨著容易開采的淺層油井已經不多,而深層勘探,但現有油藏勘探系統老舊,較低的計算能力勢必會影響效率,因此大慶油田希望用云的方式獲取數字化技術,提升深層勘探的速度和準確性。
大慶油田的高性能計算云數據中心,選擇了華為云Stack,來部署生產業務和油田大數據分析、AI創新應用等創新業務。這個選擇為大慶油田的生產效率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整體算力提升8倍,勘探數據處理從數天縮短到數小時,同時疊前地震數據處理工區面積,從400 KM²提高到2000KM²,提高5倍,尤其是針對油田深層開展疊前深度偏移處理,地層勘探深度,從5000米提升至8000米。
在電力行業,國家電網是最具代表性的企業之一。作為全球最大的公用事業企業,國家電網曾在2016年《財富》世界500強中排名第2。國家電網也一直是電力行業上云的先行者,包括企業管理云、公共服務云和生產控制云三部分的國網云也業界也是有口皆碑。
國家電網基于華為云Stack,實現“一朵云”的整體架構,建設“集團+14省”電力行業云,匹配國網“一級運營、兩級運維”的管理體系,實現行業云的統一監控和管理。在此基礎上,重點針對發、供、配、售等環節尤其是配電業務系統數據進行整合與數據分析,在保障電網高安全性的同時,使能業務應用創新,為構建電網數字化平臺打下堅實基礎。
無獨有偶,借助華為的數字化技術,中國人壽的效率得到顯著提升。“中國人壽使用華為云Stack混合云平臺,有效整合自研私有云,華為混合云,公有云,第三方虛擬化,PaaS等平臺,實現多云資源統一精細化管理。通過混合云分層部署,可有效降低互聯網訪問帶寬和CDN支出30%以上。
從這幾個典型的行業案例,我們也可以讀出很多共性:第一,不固守信息化時代的舊資產,積極投入深層數字化探索,主動求變;第二,對生產和辦公流程中產生的數據進行了精細化管理,通過數據價值支撐了數字化業務的發展;第三,它們都選擇了華為云Stack作為重要的升級推手。
無論是大慶石油、國家電網,還是中國人壽,通過華為云Stack帶來的業務提升就是實打實的效率。這也是張順茂提出“華為云Stack是企業用戶跨越生態裂谷,實現智能升級的最佳路徑,也是聯接企業現在和智能化未來的橋梁。”的根本原因。
華為云Stack代表著正確的方法論和合理的選擇
2020年的疫情,無疑是智能化水平的標尺,從疫情之后復工復產反饋出來的數據看,企業智能化程度越深,應對未知挑戰和風險的能力越強,保證業務連續性和業務持續創新的能力也就更強。
這與張順茂的觀點也是不謀而合,他認為,“數字化時代,云和AI技術的應用程度將直接決定企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但擺在企業面前,前文所述的六大裂谷依然客觀存在,如何有效的通向智能化,合適的方法論是一個關鍵。
首先從IT架構的角度,無需對整體上云的互聯網模式眼紅,也不需要因循守舊停留在傳統IT階段。雙模IT的模式,可以幫助企業既擁抱未來,也適應過去的IT架構。例如,華為云ROMA平臺能夠連接新老應用與數據,打通數據邊界,連接云上與云下,連接IT與OT,連接企業與合作伙伴。典型的雙模IT支撐的多模連接。
其次,從業務創新的角度,企業應該清楚工作的分工,企業應該將精力放在自身的業務創新,而運維服務等工作應該交給專業的第三方去完成。例如,企業采用混合云架構,就需要得到云服務商地面服務團隊的及時支持,同時也可以由云服務商協助運維,而運維服務恰是華為云的強項。
第三,智能化升級的本質在數據的治理,圍繞核心數據的需要構筑安全的創新機制。如華為云Stack支持用戶的核心數據存放在本地,這些核心數據只在企業本地進行存取和應用,確保了企業核心數據的安全合規,實現用戶的數據自己做主。
第四,業務做到充分的云化就需要豐富的生態。在這個角度,華為云Stack與華為云的應用生態完全深度融合,例如依托華為云Marketplace混合云專區,企業用戶可以在本地管理界面上“一鍵獲取”海量優質行業應用;openEuler開源社區將通過開放的社區形式與全球的開發者共同構建一個開放、多元和架構包容的軟件生態體系。
最后,是普惠AI與AI人才體系的構建。智能化進程中,AI的能力是根本,而好的AI人培育能力則是實現普惠AI的基礎。華為云一站式AI開發管理平臺ModelArts,提供自動學習技術讓人人都可以成為開發者,構建AI人才生態,實現普惠AI。
客觀地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企業智能化之路既是一條持之以恒的變革之路,也是一條需要正確選擇的路,選對了方向則事半功倍,選錯了方向就有可能事倍功半。而洞悉了企業智能化六大裂谷的華為云Stack,已經在各個行業的標桿企業中證明了自己,正確選擇的“答案”,其實已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