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新聞中心行業動態 → 正文

瀏覽器user-agent簡史

責任編輯:editor004 作者:Aaron Andersen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7-12-25 11:17:32 本文摘自:INFOQ

很多人都知道瀏覽器的user-agent字符串,服務器端通過這個字符串進行客戶端的瀏覽器、操作系統、加密等級、瀏覽器語言、渲染引擎和版本信息的識別。從1993年NCSA發布首款瀏覽器Mosaic以來,這個字符串經歷了紛繁復雜的變化,以下是user-agent字符串的演變簡史。

1993年,NCSA公司發布了首款瀏覽器Mosaic,使用“NCSA_Mosaic/2.0(Windows 3.1)”作為user-agent字符串。

后來Mozilla瀏覽器問世,“Mozilla”意即“Mosaic Killer”,意思是要成為Mosaic瀏覽器的終結者。Mosaic自然不太高興,于是Mozilla就把名字改成Netscape,并把user-agent改為“Mozilla/1.0(Win 3.1)”。那個時候frame標簽很流行,Netscape支持frame,但Mosaic不支持,于是出現了“用戶代理嗅探”,如果字符串中帶有“Mozilla”字樣,服務器就發送frame給瀏覽器,否則就不發送。Netscape還開起了微軟的玩笑,笑稱Windows是“缺少調試的設備驅動器”,微軟很生氣,于是開發了自己的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希望能夠成為“Netscape Killer”。

IE也支持frame,但它的user-agent字符串中沒有包含“Mozilla”,所以服務器不會發送frame給IE。微軟沒有太大耐心,他們就想著怎樣才能盡快讓服務器也能向IE發送frame,于是他們把IE聲明為與“Mozilla兼容”的瀏覽器,并使用了“Mozilla/1.22(compatible;MSIE 2.0;Windows 95)”的字符串。這樣,IE就能夠收到frame,微軟現在開心了,但其他人卻一頭霧水。微軟將IE捆綁在Windows上銷售,銷量比Netscape要好得多,于是第一場瀏覽器大戰爆發了。

Netscape在這場大戰中落敗,不過經過了一場浴火重生,變成了Mozilla。Mozilla開發了Gecko渲染引擎,并把user-agent改為“Mozilla/5.0 (Windows; U; Windows NT 5.0; en-US; rv:1.1) Gecko/20020826”。

再后來,Mozilla變成Firefox,并把user-agent改為“Mozilla/5.0 (Windows; U; Windows NT 5.1; sv-SE; rv:1.7.5) Gecko/20041108 Firefox/1.0”。Gecko開始多元化發展,其他瀏覽器也開始使用它的代碼,并使用了“Mozilla/5.0 (Macintosh; U; PPC Mac OS X Mach-O; en-US; rv:1.7.2) Gecko/20040825 Comino/0.8.1”這樣的字符串,還有一個是“Mozilla/5.0 (Windows; U; Windows NT 5.1; de; rv:1.8.1.8) Gecko/20071008 SeaMonkey/1.0”,它們都想把自己偽裝成Mozilla。

Gecko越來越好,但IE沒有,于是出現了新一輪的用戶代理嗅探,聲稱自己使用了Gecko內核的瀏覽器總能收到更好的HTML代碼,但其他瀏覽器就沒這么好的待遇。

Linux的擁護者感到很傷心,因為他們開發了Konqueror,它使用了KHTML引擎,他們認為它比Gecko好。可惜的是,它不是Gecko,所以收不到好的頁面。于是Konqueror開始佯裝“Gecko”,使用了“Mozilla/5.0 (compatible; Konqueror/3.2; FreeBSD) (KHTML, like Gecko)”作為user-agent字符串。

然后Opera也來湊熱鬧了,它宣稱”我們應該讓用戶來決定使用哪個字符串“,于是Opera增加了一個菜單項,為用戶提供多個選擇:“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6.0; Windows NT 5.1; en) Opera 9.51”、“Mozilla/5.0 (Windows NT 6.0; U; en; rv:1.81.) Gecko/20061208 Firefox/2.0.0 Opera 9.51”、“Opera/9.51 (Windows NT 5.1; U; en)”。

蘋果開發了Safari瀏覽器,以KHTML為基礎,添加了很多新特性,并創建了一個分支,叫作WebKit。為了能夠獲得KHTML頁面,Safari稱自己為“Mozilla/5.0 (Macintosh; U; PPC Mac OS X; de-de) AppleWebKit/85.7 (KHTML, like Gecko) Safari/85.5”。

經歷了慘敗,IE再次回歸,這次它把字符串改為”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8.0; Windows NT 6.0)”,這樣就能夠接收到好的頁面。

谷歌后來開發了Chrome瀏覽器,它使用了WebKit,有點像Safari。為了獲得Safari那樣的頁面,它佯裝自己是Safari,于是使用了字符串“Mozilla/5.0 (Windows; U; Windows NT 5.1; en-US) AppleWebKit/525.13 (KHTML, like Gecko) Chrome/0.2.149.27 Safari/525.13”。

user-agent字符串變得越來越復雜,也越來越讓人摸不著頭腦,只因為各個瀏覽器在爭相“佯裝”對方。

查看原文:History of the browser user-agent string

關鍵字:瀏覽器Mozilla

本文摘自:INFOQ

x 瀏覽器user-agent簡史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新聞中心行業動態 → 正文

瀏覽器user-agent簡史

責任編輯:editor004 作者:Aaron Andersen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7-12-25 11:17:32 本文摘自:INFOQ

很多人都知道瀏覽器的user-agent字符串,服務器端通過這個字符串進行客戶端的瀏覽器、操作系統、加密等級、瀏覽器語言、渲染引擎和版本信息的識別。從1993年NCSA發布首款瀏覽器Mosaic以來,這個字符串經歷了紛繁復雜的變化,以下是user-agent字符串的演變簡史。

1993年,NCSA公司發布了首款瀏覽器Mosaic,使用“NCSA_Mosaic/2.0(Windows 3.1)”作為user-agent字符串。

后來Mozilla瀏覽器問世,“Mozilla”意即“Mosaic Killer”,意思是要成為Mosaic瀏覽器的終結者。Mosaic自然不太高興,于是Mozilla就把名字改成Netscape,并把user-agent改為“Mozilla/1.0(Win 3.1)”。那個時候frame標簽很流行,Netscape支持frame,但Mosaic不支持,于是出現了“用戶代理嗅探”,如果字符串中帶有“Mozilla”字樣,服務器就發送frame給瀏覽器,否則就不發送。Netscape還開起了微軟的玩笑,笑稱Windows是“缺少調試的設備驅動器”,微軟很生氣,于是開發了自己的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希望能夠成為“Netscape Killer”。

IE也支持frame,但它的user-agent字符串中沒有包含“Mozilla”,所以服務器不會發送frame給IE。微軟沒有太大耐心,他們就想著怎樣才能盡快讓服務器也能向IE發送frame,于是他們把IE聲明為與“Mozilla兼容”的瀏覽器,并使用了“Mozilla/1.22(compatible;MSIE 2.0;Windows 95)”的字符串。這樣,IE就能夠收到frame,微軟現在開心了,但其他人卻一頭霧水。微軟將IE捆綁在Windows上銷售,銷量比Netscape要好得多,于是第一場瀏覽器大戰爆發了。

Netscape在這場大戰中落敗,不過經過了一場浴火重生,變成了Mozilla。Mozilla開發了Gecko渲染引擎,并把user-agent改為“Mozilla/5.0 (Windows; U; Windows NT 5.0; en-US; rv:1.1) Gecko/20020826”。

再后來,Mozilla變成Firefox,并把user-agent改為“Mozilla/5.0 (Windows; U; Windows NT 5.1; sv-SE; rv:1.7.5) Gecko/20041108 Firefox/1.0”。Gecko開始多元化發展,其他瀏覽器也開始使用它的代碼,并使用了“Mozilla/5.0 (Macintosh; U; PPC Mac OS X Mach-O; en-US; rv:1.7.2) Gecko/20040825 Comino/0.8.1”這樣的字符串,還有一個是“Mozilla/5.0 (Windows; U; Windows NT 5.1; de; rv:1.8.1.8) Gecko/20071008 SeaMonkey/1.0”,它們都想把自己偽裝成Mozilla。

Gecko越來越好,但IE沒有,于是出現了新一輪的用戶代理嗅探,聲稱自己使用了Gecko內核的瀏覽器總能收到更好的HTML代碼,但其他瀏覽器就沒這么好的待遇。

Linux的擁護者感到很傷心,因為他們開發了Konqueror,它使用了KHTML引擎,他們認為它比Gecko好。可惜的是,它不是Gecko,所以收不到好的頁面。于是Konqueror開始佯裝“Gecko”,使用了“Mozilla/5.0 (compatible; Konqueror/3.2; FreeBSD) (KHTML, like Gecko)”作為user-agent字符串。

然后Opera也來湊熱鬧了,它宣稱”我們應該讓用戶來決定使用哪個字符串“,于是Opera增加了一個菜單項,為用戶提供多個選擇:“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6.0; Windows NT 5.1; en) Opera 9.51”、“Mozilla/5.0 (Windows NT 6.0; U; en; rv:1.81.) Gecko/20061208 Firefox/2.0.0 Opera 9.51”、“Opera/9.51 (Windows NT 5.1; U; en)”。

蘋果開發了Safari瀏覽器,以KHTML為基礎,添加了很多新特性,并創建了一個分支,叫作WebKit。為了能夠獲得KHTML頁面,Safari稱自己為“Mozilla/5.0 (Macintosh; U; PPC Mac OS X; de-de) AppleWebKit/85.7 (KHTML, like Gecko) Safari/85.5”。

經歷了慘敗,IE再次回歸,這次它把字符串改為”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8.0; Windows NT 6.0)”,這樣就能夠接收到好的頁面。

谷歌后來開發了Chrome瀏覽器,它使用了WebKit,有點像Safari。為了獲得Safari那樣的頁面,它佯裝自己是Safari,于是使用了字符串“Mozilla/5.0 (Windows; U; Windows NT 5.1; en-US) AppleWebKit/525.13 (KHTML, like Gecko) Chrome/0.2.149.27 Safari/525.13”。

user-agent字符串變得越來越復雜,也越來越讓人摸不著頭腦,只因為各個瀏覽器在爭相“佯裝”對方。

查看原文:History of the browser user-agent string

關鍵字:瀏覽器Mozilla

本文摘自:INFOQ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心县| 马公市| 汾阳市| 绥中县| 定安县| 将乐县| 伊川县| 瓦房店市| 呼和浩特市| 吉首市| 阿图什市| 莲花县| 高尔夫| 砀山县| 惠来县| 班戈县| 沙河市| 桐城市| 甘洛县| 肃北| 屯留县| 邯郸市| 固原市| 额敏县| 南充市| 平潭县| 准格尔旗| 临洮县| 桃源县| 三河市| 盐池县| 永新县| 五峰| 临江市| 临澧县| 新津县| 准格尔旗| 上虞市| 阿荣旗| 竹北市| 西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