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安全地鐵,是大連地鐵建設的重要目標。實時監控的安全風險管理信息平臺、獨具匠心的隧道開挖“一步一畫像”……大連地鐵建設者們在這龐大的地下工程中,緊把安全脈搏。
“現在大連地鐵58個工點現場都已經安裝了攝像頭,工地施工狀況可以實時顯現。 ”——大連地鐵指揮部質量安全部相關負責人
視頻監控 布設進各工點
在大連地鐵指揮部7樓有一間普通的辦公室,推開門后卻“別有洞天”,迎面墻上是一整面的LED屏幕,“這是大連地鐵工程安全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它實時顯示著各個工點的施工情況。 ”大連地鐵指揮部質量安全部相關負責人說。近日,記者看到星海廣場附近的一個明挖地鐵車站,一個大型挖掘機正在“賣力”地工作;勝利廣場附近地鐵車站2號豎井內外,也是一派忙碌的施工場景。
記者了解到,信息化視頻監控是新的嘗試,從去年12月1日開始,這套與施工工點全面對接的視頻監控系統陸續在工點重要位置上布設,每天24小時顯示著各個工點的施工狀況。
萬只眼睛 監視地面沉降
除了視頻監控外,數據監控也是地鐵施工安全監控的另一大職責。昨天,通過大連地鐵工程安全風險管理信息系統,記者看到正在施工的一段區間發出地面沉降黃色預警警報。“黃色預警是預警中的最低等級,目前,施工、監理等單位已經對此予以關注,并召開專題會議形成處理意見:沉降可控,繼續觀察。”相關負責人說,目前,該工點已將沉降測量由每天一次,提升為每天兩次,保證施工安全。
記者了解到,在鄰近地鐵工地的街道經常會每隔一兩步就會出現一個圓洞,這些孔洞就是用來監測地鐵暗挖車站和區間地面沉降的監測點。大連地鐵工地目前設有這樣的沉降監測點1萬多個,像1萬只眼睛,監視著施工地層,并實時反饋。
承重設計 安全系數大于2
日前,記者在一個地鐵車站出入口看到地鐵隧道的橫切面,馬蹄形的地鐵隧道由厚厚的兩層鋼筋混凝土鑄成,上面的一層25厘米厚,下面的一層50厘米厚。
走進隧道深處,記者看到,在粗糙的水泥墻壁和拱頂上,工人們鋪設了一層防水板,防水板的外面是密密麻麻的粗鋼筋。據了解,早在掘進過程中,施工人員就用25厘米厚的鋼筋混凝土支撐起了隧道的側壁和拱頂,這道工序叫做“初支”。而記者目睹的這道工序叫“二襯”,就是正式打造牢固的拱頂和側壁。現場施工人員告訴記者,做過兩次加固的隧道抗壓強度極高。
據了解,大連地鐵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防震和人防功能,設計安全系數大于2。“做個形象的比喻,假如地鐵隧道從一座山下穿過,同樣的兩座山壓在地鐵隧道上照樣安然無恙。 ”相關負責人說,根據承載重量不同,不同區間隧道要打造30到50厘米不等的拱頂和側壁,加上“初支”的25厘米,大連地鐵隧道拱頂和側壁的總厚度將在半米以上。
隧道開挖“一步一畫像”
隧道開挖“一步一畫像”,是大連地鐵風險防控的新舉措。各參建單位進行暗挖施工作業時,每一次掌子面爆破后,必須按規定填報地質素描資料卡;每個施工循環節點,要匯總制作“地質素描表”。
簡單地說,地鐵素描,就是為作業的地質“畫像”。地鐵工程地質素描分為外業、內業兩部分。施工單位工點技術人員將豎井、基坑、隧道地質情況,按照規定制成外業資料。
內業工作根據外業資料,制作“地質素描表”。其中既有文字描述,也有圖形表達。地質素描圖要按1:100比例填充式繪制。按每20米一循環,特殊地質的加密繪制。
大連地鐵的地質到底有多復雜,最終,這套“畫像集”將給出準確和完整的答案;同時,也將為日后科研課題和責任追溯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