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公安局技防辦發布《視頻安防監控用彩色數字攝像機技術規范(試行)》,被業界普遍視為上海市地方標準,11月1日開始執行。這是繼今年3月份上海市發布《本市視頻安防監控用數字攝像機技術規范(試行)》之后,發布的又一《規范》。
實際上,這不僅僅是兩種攝像機這么簡單,更是一種拓撲模式的轉變,行業呼喊了多年的數字化、網絡化從根本上來說是數據傳輸的介質在轉變,這種轉變決定了整個產業鏈的改變,而且這個問題還應跳出視頻監控這個小領域,看看稍大一點的安防和弱電領域,除了視頻監控外,門禁、報警、對講等均已在轉向網絡化,也就是每個前后端單元均可以有自身的IP地址。在國家"三網融合"的背景下,可以暢想一下未來:一個小區或者一幢大樓,可能除了網線外沒有其他任何線,就能連接所有需要數據傳輸的設備,當然也可能連有形的網線都省了,通通無線化。屆時的安防行業將是何種形態?或許這就是BetterCity,Betterlife了吧!
然而筆者在此要闡述的觀點是:中國監控行業細分化的形態已經越來越明顯了。
事態事前預警事后取證經濟規模高端應用中端應用低端應用架構盒子、服務器數字,純的數模結合模擬,純的圖像品質等級CIF、QCIF百萬、二百萬、四百萬D1CIF應用領域交通、部分平安城市、鐵路應用等銀行升級/平安城市/商業領域等銀行升級/平安城市/商業領域等普通住宅、普通應用等城市、商業領域、鐵路應用、普通應用等;從清晰度來看,從低的CIF、D1到高的百萬像素、200萬像素,還有更高的400萬像素等。從監控的事態來看,從普通的事后取證到事前的行為分析行業市場細分化的特征主有這兩個:一是需求產生了差異;二是每種需求都有足夠的客戶規模。
監控行業這兩年發展的有些奇怪。為什么這么說?中國人固有的營銷模式--低價,總是認為低價獲得短期的銷售額就是成功。硬盤錄像機市場經過七八年的發展,按說是比較成熟了,但是已經有些過度了,比如CIF壓縮的硬盤錄像機,從2009年開始價格節節下跌,到下半年,16路硬盤錄像機已經在1200~1400元之間,甚至更低。今年還有800元一臺的,還不知明年會跌到什么價位。
可想而知,如此惡性競爭下去,就是通吃市場又能如何呢?
好在放眼全國,上海的市場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成長環境,培養了一批在外地根本不可能生存而在上海本埠卻活得滋潤的PC-DVR廠商,這些廠商憑借在上海的地域優勢,產品質量良好,服務意識強,基本沒有"爛尾工程",長久下來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并且雙軟、高科技企業多出自這些公司,這在外地是很難想象的。其他區域市場,PC-DVR廠商很難有上海同類廠家的這份輕松,比如南京早幾年的PC-DVR廠商不是轉做工程了,就是轉做嵌入式配送中心。也正是因為當地環境,使得上海成為一個在外地企業進不去、本地企業又出不去的"鐵桶陣".一般1200元左右的DVR在上海根本沒地方賣,最多是個物流轉送中心,從上海轉送一下又發到外省去了。環境造成了地域差異性需求,外地企業產品來上海,得首先看看是否和本地政策和環境有無沖突;若是拿著低價"一招鮮",那筆者還是奉勸一句:還是別費那個功夫了。
除了地域差異外,更為重要的是應用的差異性。當前整個中國的監控市場呈現出一派繁榮格局,從架構來看,純模擬的、純數字的、數模結合的;從行業來看,交通監控、銀行升級、平安城市等。可以說,監控市場發展到了難得的百花齊放、爭奇斗艷時代。這些看似令人眼花繚亂,但梳理一下,基本可以分成以下幾條線,具體如上表所示。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的純模擬系統雖然還占有大部分市場份額,但由于其經濟規模小,一般200個點左右的監控項目從前到后都加在一起,也就在30萬元左右,利潤已被壓縮得幾乎沒有空間。如此規模還要再出利潤,一般傳統的做法就是,買更便宜的設備。其實對于工程商而言,付出同樣的勞動,卻因為低價把利潤的規模降低了,久而久之,工程商也沒積極性去做項目,隨之轉向了"數模結合",這也是數模結合目前能盛行的原因之一。低端的監控市場將成為"雞肋","姥姥不疼舅舅不愛",而造成如此境地的,又是這些"姥姥舅舅"們。
數模結合還是比較適合當前的形勢:可以繼續使用相對低廉而又成熟的模擬攝像機,綜合布線成本大為下降,擴容性強、集成度高,技術上幾乎是可進可退,而整體經濟規模又令甲、乙、供應商等皆喜歡,何況技術難度又適中,這是個吃得著的"香饃饃".數模結合適合有一定技術實力的廠商進行"產業升級",但是數模結合又有些擔心,因為156數模和數字架構的核心環節--綜合管理平臺,又遇到了大的廠商只接本廠設備的尷尬,對于甲方和工程商他們擔憂"套牢",而且越套越牢,基本上后期不能解套的話,就只能受制于該廠商。所以說可以全能兼容而不是局限于一二個廠家的綜合管理平臺,對于市場而言是福祉。當然,業內幾家大公司已經著手開始定制編碼解碼標準,這是未來數字化架構通行的一個重要應用。在數模結合發展方興未艾時,不僅要期望"王者"晚點歸來,還更要做足真正的市場細分工作--研究最終用戶的應用。
以IP-CAMERA、IP-SAN、NVR、綜合管理平臺等構成了純數字化的監控架構。純數字架構將隨著光通信技術的普及、相關標準的出臺、清晰度要求的提高而迅猛開展,普及到一定程度后整體數字設備造價會有大幅下降,反過來又促進數字化的普及。這幾乎是鐵的定律,這一堆開頭不是網絡就是數字的設備的制造門檻較高,不適合小企業,即使有的企業宣傳是自己生產的,也是和天下的文章一樣--"抄"!這幾年業界"抄抄"不斷的現象,證明其仍有生存空間。比如本次上海地方標準的出臺,難免還會有一幫"抄抄"去送檢。其實,這恰恰是思路的短缺。
筆者認為,數模、數字時代,這不會完結另一個時代,"姥姥舅舅"們不疼的低端模擬架構,還是有它的生存空間,吃得著的"老窩窩"雖很硬,但起碼不會餓死。做自己擅長的,找到一塊有足夠量的細分市場,一個細分市場就能成就一個有為的企業。而事實證明,大多數企業正是未認識到這一點,全線都做,線上每個產品又沒有任何特色,通通是大路貨,毫無特色,毫無競爭力,在個把項目中可能可以增大經濟規模,其實是在拿自己不擅長的全線去和別人有特色的單體競爭,樹敵過多不說,自身的資源也被嚴重浪費。小公司就應該定位為小公司--"別看我小,但我有技巧".一個有特色的小公司,找到適合自身能力和特點且有一定規模的細分市場--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