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荒無人煙的山區河段、位置偏遠的泄洪口,還是容易積水的立交橋,這些重要點位的實時圖像都能在第一時間傳輸到防汛指揮大廳。今年汛期,本市新建的100個防汛監控點投入使用。這些“眼睛”遍布全市重要的水庫、閘壩、河段,緊盯汛情險情,保障防汛調度。
7月20日中午的蓮花橋,大雨瓢潑。層層臺階水流如瀑,輔路積水沒過行人腳踝,深度約10厘米。蓮花橋積水的視頻圖像第一時間傳到了5公里外的防汛指揮大廳。搶險設備隨即被派往橋區,開始抽水作業。這雙觀察蓮花橋的“眼睛”,就是今年汛期剛剛投用的防汛監控點之一。
雨情就是命令。要打好這場仗,汛情數據和實時圖像就成了指揮調度和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在今年之前,水務部門共設置有34路反映實時汛情的監控點,分布在水庫等重要防汛隱患點位。有了實時圖像,汛情、險情就不再只是干巴巴的數據了,提高了防汛調度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對于面積廣闊、水利設施眾多的北京來說,34個汛情監控點究竟夠不夠呢?市水利自動化研究所系統集成部主任孟昆告訴記者,雖然已能夠看到多路汛情圖像,但尚未達到防汛決策指揮的需求:“水務圖像仍然存在站點覆蓋不完整、雨天和夜間圖像不清晰、站點攝像機照射位置與防汛需求不一致等問題。”
為了讓水務圖像監控網更完善,去年汛期過后,市防汛辦立即啟動了水務圖像監控系統的建設工作。按照防汛的實際需求,監控系統主要涵蓋五大類點位:城市河湖重要閘壩;大中型水庫的庫區、大壩、溢洪道;永定河、北運河等重點流域的河道岸堤、攔河閘壩等;城區重點排水泵站排入河道的排水口;重點立交橋橋區泵站的運行情況、橋區積水情況等。
承擔系統建設任務的是北京市水利自動化所。“接到這項任務之后,我們首先逐條河、逐個水庫去一一排查。”孟昆介紹說,以潮白河為例,它是本市東部的重要排水河道,但經過排查發現,潮白河向陽閘沒有一處視頻監控。洪峰來臨時,根本無法直觀看到汛情。
經過查漏補缺,像向陽閘一樣發揮著重要防汛作用、卻缺少視頻監控的點位,全市共有120處。今年汛期之前,其中100處監控點已經完工。對于固定站點無法監測到的區域,水務部門還專門準備了兩臺移動單兵設備。單兵設備外觀看起來像是帶三腳架的照相機,哪里有險情,它就奔哪兒執行監控任務,傳回實時圖像。
除了“新建”一部分監控點,水務圖像監控系統建設還包括“整合”169個監控點。據了解,這169個監控點分布在各區、各單位,它們的建設年代、編碼方式、設備廠家都不統一。要把這些林林總總的圖像匯總在一個平臺上,面臨技術上的難題,所以,多年來一直無法在防汛指揮大廳統一查看。
經過多次試驗,市水利自動化所在汛期之前攻克了技術難題,建立了統一的圖像監控平臺,可隨時查看四散各地的169路監控圖像。這樣一來,既不會重復建設、浪費資源,又能避免出現汛情、水情盲點。
緊盯汛情的“眼睛”,不但要“看得見”,也要“看得清”。記者了解到,今年新建和更新的監控點全部使用高清數字攝像機,還利用紅外燈、白熾燈等多種方式補光,解決了夜間圖像不清晰的問題。“比如密云水庫這個監控點,以前有些模糊,只能看到大概的水位。現在卻像電視直播一樣,水波浩淼,纖毫畢現!”自動化所的工作人員說。
100處新建監控點、169路經過整合的視頻線路和2臺移動單兵補充監控設備都已在今年汛期投用。年底之前,其余20個監控點也將建設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