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關于拐賣兒童該受嚴懲的消息刷爆微信朋友圈和微博,追溯這個話題的源起,不少網友認為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紀錄片《守護成長呵護未來》第一集《丟失的孩子》是一個重要的“引爆點”。對于社會上的這種呼聲,法學界、社會學界則多從專業角度提出反對意見,媒體方面則認為網民情緒過于激烈。
我們暫不論此呼聲的對與錯,就拐賣婦女兒童這一行為來說,加強相關法律保護與相應的防范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們也此經關注過兒童打拐事件,2014年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拍攝的“打拐題材”電影《親愛的》道出了被拐孩子父母的心聲,也暴露出我國打拐記住的漏洞。
DNA數據庫成主要打拐手段
我國打拐、防拐的主要手段是通過建立DNA數據庫,倡導在新生兒申報戶口時,采集DNA信息。當被拐兒童申報戶口時,采集的DNA數據與公安部的打拐數據庫自動比對,就能很快確定是否被拐兒童和其真實身份。
“全國公安機關查找被拐賣/失蹤兒童DNA數據庫”,于2009年4月正式成立,正式建立了即我們通常簡稱的全國打拐DNA數據庫。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由建設管理和維護運行的以打拐為主要目標的DNA數據庫。
公安部要求對下列五種人員必須采取血樣,并將采集到的DNA樣本數據錄入數據庫:已經確認被拐賣兒童的親生父母;解救的被拐賣兒童;來歷不明、疑似被拐賣的兒童;來歷不明的流浪、乞討兒童;自己要求采血的失蹤兒童親生父母。
在這個“國家尋親平臺”上,浩如煙海的DNA信息自動檢索比對,重合的信息會自動跳出,這一過程叫“DNA盲比”。當這種信息檢索碰撞出“火花”,就有可能意味著一個家庭的團圓。
視頻監控是打拐的第一利器
如果說DNA數據是幫助失散婦女兒童尋回親人的辦法,那么在孩子丟失的第一時間如果能找回來,則可以減少很多家長與孩子的痛苦。視頻監控在孩子丟失的第一時間讓你知道發生了什么事,也能迅速掌握拐帶人的信息。隨著視頻監控技術越來越發達,可以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快速找到孩子,確認其位置,或者將拐帶人的信息進行監測跟蹤,提高辦案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智能防拐,智能手環、腳環先人一步
以上兩種辦法可以說都是在孩子丟失后才會采取的辦法,DNA數據庫雖然是倡導兒童在申報戶口時就加入到庫中,但目前條件有限,一般是自愿原則,只有在孩子確定丟失后才會采取此措施。而自行要求加入DNA數據庫也要一筆不小的費用,讓不少家長望而卻步。等事情發生挽回不如事先進行預防,DNA數據庫辦法雖好,但效率不夠高。先人一步,隨著智能可穿戴設備的興起,智能防盜手環、腳環、兒童智能手表等既方便又能起到預防的作用,在孩子丟失第一時間發出警報,又不必花太多的錢。
結語:孩子始終是父母的心頭肉,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防止兒童拐賣,首先家長得多留一個心,不要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其次是利用大數據安防等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打拐,最后加強法律規范,只有從源頭上治理,杜絕買方市場,才能有效打擊拐賣兒童案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