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針對公眾使用的與網絡連接的安防產品,都是接入美國互聯網的,受制于此,這類安防產品的國產化進程比較緩慢。”近日,中科院信息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呂述望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坦言,海康威視“安全門”事件將對我國聯網安防產品的國產化進程產生深遠影響。
在國家對網絡和信息安全高度重視的當下,扮演政府、企業、社區“守門人”角色的安防行業,實現自主可控異常重要。
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廖天虎認為,政府和企業在涉及信息安全問題的硬件設備和軟件的采購中應考慮優先使用國產產品。
據悉,目前我國的安防視頻監控體統國家標準為《安全防范視頻監控聯網系統信息傳輸、交換、控制技術要求》(GB 28181)。
“但這一標準下,視頻監控圖像信息互聯共享及擴容維護困難的問題仍未解決,安防行業上游的核心技術長久以來也多被外國廠商壟斷。”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呂述望指出,在此背景下,國內安防產品的生產企業要想實現突圍,必須依托我們國家的信息安全建設,針對公眾的產品接入網絡就一定要由公眾網絡來做,與其他國家網絡互連要經授權,重視領網建設和數據主權問題。
公開數據顯示,有74.1%的網民在過去半年內遇到網絡信息安全事件。有專家估計,中國每年因網絡信息安全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數百億美元。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中國移動廣東公司總經理鐘天華代表建議,加快制定網絡信息安全法,從監管主體、設施安全、運行安全、信息安全、法律責任等方面規范網絡信息安全。
呂述望則透露,列入今年立法計劃的網絡安全法中,會涉及信息安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