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統一部署,江門市今年底前將完成60家食品安全示范學校食堂。在創建示范學校食堂的過程中,將推進“陽光廚房”建設,實施“視頻監控”,推進食堂管理“透明化”。市民對于學校自營的飯堂比較放心,由于沒有中間環節利益分成比較“貨真價實”。對外承包的食堂有學校和承包商兩層利益“分割”,擔心為實現利潤最大化,降低成本,存在食品安全“貓膩行為”(詳見6月24日《南方日報·江門觀察)。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圣地,而非賺錢場所,學校食堂本來就應該堅持“公益性”、“非營利性”原則。但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學校食堂變成誰都想咬一口的“唐僧肉”,覺得自主經營賺的錢少不過癮,就對外發包,承包費一年比一年高。從已查處的一些案例來看,承包者為了獲得經營權,每年都要私下送數萬甚至幾十萬元給校長等一干管理者。承包費則成為學校小金庫的一個項目,也是學校腐敗的一個重要根源。
當學校食堂成為賺錢和搞腐敗的一個平臺后,承包者只有千方百計的從學生身上挖取更多的利潤,才能達到各方都賺錢的目的。于是以次充好、短斤缺兩的飯菜大行其道,一些學生永遠吃不飽就不奇怪了。近日有報道稱荷塘一家病死豬肉黑作坊的豬肉最終流向集體飯堂和學校飯堂,只不過是經營者不夠小心偶爾露“崢嶸”罷了。至于有沒有營養、學生能不能咽下、衛不衛生,管理者也是睜只眼閉只眼。
筆者記得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所有學校食堂都不是對外承包的,那個時候政府沒有給人給錢,一樣搞得很好。道理很簡單:因為那個時候學校食堂不是以賺錢為目的,學生交的伙食費交多少就做多少飯菜,很少有克扣的現象出現。現在根據市場物價的波動,只要不是當生意來做,適當提高伙食費標準,學生和家長也是可以接受的。
筆者認為,無論是學校建立食品安全工作領導小組,還是成立由學生、家長、老師膳食委員會,設置視頻監控,都要緊盯兩個環節不放:一是確保采購上不以次充好、短斤缺兩,防止采購人員串通虛報大數,從中牟利;二是確保做出來的飯菜不但干凈還要有一定的營養,以基本上能保證正處于身體發育的學生吃得飽。食堂每天采購什么品種、價錢和數量質量等,都要公開透明,并建立相應的獎罰機制,才能監管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