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計劃構建覆蓋至縣一級的全方位、立體式的治安防控網絡。這一舉措旨在使中國治安治理的重心從目前的事后治理轉向事前預防。
為建成和完善這張龐大的網絡,公安部門正努力進行“信息化建設”,其中包括高密度的攝像頭布局、居民指紋信息收集系統和居民D N A信息采集系統的建立。此外,還在推動跨政府部門之間的各類信息共享。
有警務學者認為,國際上,大多數西方國家已經建立類似的治安防控體系,中國有必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治安防控網絡。
公安部研究省市縣防控網絡建設規劃
在國際上,治安事前預防被認為是治理治安的一種治本式舉措,美國、英國、日本都已實現這一轉變。早在1892年,英國就通過了《關于改善首都及近郊警察狀況的條例》,其中就強調了警察的功能主要是預防而不是打擊犯罪,同時也強調了公眾參加社會治安管理的必要性。1997年,我國在十五大報告中,也提出了“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
但公開報道顯示,截至目前,一些部門單位和群眾“重打輕防”的意識仍普遍存在,“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尚未真正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
有警務學者認為,當前,我國警方一般主要采取事后打擊、事后治理的方式進行治安防控,中國有必要與國際接軌,盡快將治安防控的重心轉到事前預防上來,因而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的治安防控網絡就顯得十分必要。
日前召開的深化平安中國建設會議上,中央綜治委社會治安專項組成員、公安部副部長黃明表示,公安部將積極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各地結合實際,在現有基礎上抓緊研究制定省、市、縣建設規劃,加快推進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從全國范圍來看,目前,各地均在建構立體式治安防控體系,而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各地均在擴大監控視頻的使用,以及開始對指紋的采集。
人口百萬縣級市部署3萬攝像頭
目前,中國從大城市到邊遠的鄉村,都安裝了數量不等的攝像頭。其中,廣東、蘇州等地的攝像頭密度已經達到西方發達國家水平。
蘇州市公安局有關負責人說,蘇州公安局有一套監控網絡,一輛汽車進入蘇州市,每三公里至少會被拍到兩次,再輔以正常的攝像頭,車輛的運行軌跡很容易被找出來。
公開報道顯示,廣東全省的攝像頭超過100萬個。在并不發達的廣東梅州市興寧市,一個人口10 0多萬的縣級市,部署有3萬多個“平安視頻”的視頻監控系統。
“現在我們每破一件案件幾乎都要用上信息化,其中視頻運用是最廣泛的,60%以上的案件偵破過程中都會用到視頻。”興寧市公安局信息通信科技科科長賴寬說。他認為,視頻監控已經成為公安破案的新“殺手锏”。
除了破案,攝像頭還可以在治安防控上進行事前預防。蘇州市昆山市公安局負責人對南都記者介紹,曾有兩撥人準備在街頭打架,警方從監控中發現后,立即趕到現場,在打架之前進行了制止。
部分城市試點采集居民D N A樣本
指紋采集和D N A樣本采集也是立體式治安防控網絡建設的重要內容。今年開始,全國開始啟動居民指紋采集,不少城市則開始試點居民D N A樣本的采集。
蘇州市副市長、公安局局長張躍進介紹,目前,蘇州公安D N A庫容已突破80萬份,近年來,利用D N A技術直接破案增加了近30倍,蘇州公安局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破案占比超過80%。
有兩個案子讓他印象深刻:蘇州發生過一起金店搶劫案,劫匪蒙面無法得知面貌,但警方發現劫匪在伸手拿東西時,在玻璃上留下一點痕跡。警方根據D N A鑒定,發現是一名有前科的違法人員。
今年1月,蘇州下轄的張家港市德積鎮一處水庫發現一具男尸,經法醫鑒定,死者距離被害時間已經一個多月。破案線索幾乎空白,警方通過D N A比對,將涉嫌殺人拋尸的三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抓獲。
在黑龍江大慶市,流動人口申辦《居住證》時,需要采集申請人的D N A樣本、指紋信息和人像信息。工作人員在采集D N A樣本后,將之送到當地公安局D N A檢測室,經檢測后,工作人員會將每個人的D N A卡片編號輸入辦證信息表。
而隨著今年新的身份證法的實施,各地對指紋采集的工作也已經啟動。北京警方從6月1日正式啟動居民身份證登記指紋信息工作,上海市公安局規定,自7月1日起,全市所有派出所均可以辦理身份證登記指紋信息。海南、江西、河南、福建等省則將于下半年開始啟動或在部分地區試點身份證指紋登記。
公安部副部長楊煥寧表示,在居民身份證中加入指紋信息,國家機關以及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可以通過機讀快速、準確地進行人證同一性認定,有助于防范恐怖活動、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防范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證以及偽造、變更居民身份證等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并在金融機構清理問題賬戶、落實存款實名制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防控信息將跨政府部門共享
南都記者獲悉,目前,警務部門還在推動跨政府部門之間的各類信息共享。
據了解,這些信息并非公安一家獨享,而是與其他部門分享,同時公安也分享其他部門的信息。信息的采集也不完全由單個政府部門或單個的政府工作人員進行,一些居委會和居民也可以采集反饋給政府部門。
上海市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就曾作出嘗試。當年,上海閔行區建立了多部門聯動協作平臺,不但各部門可以互享信息,521個居委會也擁有平臺的終端,可以在居委會將警務、環境等信息輸入平臺,平臺系統可以自動將信息分類,傳給相關政府部門。
在閔行區城市綜合管理和應急聯動中心,記者在由48塊小屏幕組成的大屏幕上看到,平臺上有采集來的居民信息,有公交車的行駛路線圖,還有交管部門傳來的運輸危險品車輛運行圖,兩個運行圖每30秒更新一次。
閔行公安分局指揮處副處長張煜對南都記者介紹,平臺使各部門之間聯動更加方便,比如以前的黑診所管理,衛生部門人少,不容易發現,而其他部門發現后可以立即上傳到衛生部門,再由衛生部門處理。“實際上,每一個政府成員,都是大平臺的信息員。”張煜說。
聯動中心協調科科長張平對南都記者說,管理平臺可以倒逼各個政府部門提高效率,平臺已經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開放。“當然,一個管理平臺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在條件成熟后,還準備向市民開放,增加與市民互動的內容,這樣可以使信息處理更加透明,更加有利于監督。”張平對南都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