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隨處可見改變生活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人們迫切的希望能夠通過發達的互聯網網絡,在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產生聯系,比如人們寄出一份快件,希望能夠在互聯網上實時掌握快件的動態,再比如通過城市交通信息網,人們可以快速查詢公交車到站時間和位置,合理安排出行。在不知不覺中,人們很驚奇的發現,物聯網概念已經不再需要強調和深化,因為,人們當初對物聯網的夙愿,已經成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隨處可見,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也改變著行業的發展。
物聯網引領智能交通開始一輪跨越式發展;RFID技術伴隨物聯網崛起;門禁結合物聯網發展更快;物聯網智能照明讓生活更智能舒適;電梯物聯網遠程監控受追捧;智能家居助產業實現突破。
中國無人機產業興起助力 提高偵查安保水平
近日,中國新型無人機吸頻繁亮相引多家外媒關注。美國《商業內幕》網站15日稱,中國成都飛機工業公司近日展出“天翼”無人機的改進型。這種高空長航時無人機具備一定隱形能力,是中國追趕美國高新軍事技術的最新成果。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稱,“天翼”無人機以緊湊型雙發布局替代了以往的單發布局,外形酷似美國RQ-4“全球鷹”大型無人偵察機,但尺寸更接近于布局緊湊的MQ-9“死神”無人機。報道稱,“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希望借此提升無人機的紅外隱形性能”。此外這家公司還推出另一種“翔龍”無人機?!逗喪戏绖罩芸氛J為,多種新型號無人機的出現可能暗示解放軍對無人機的迫切需求。
除了傳統的偵察任務外,中國新型無人機還擔負起越來越多的任務?!都~約時報》稱,中國無人機處于全天候待命狀態,已能進行偵察、定位等功能,可用來協助抓捕恐怖分子,中國軍方人士表示:“無人機身負監視、偵察和攻擊使命,將在反恐行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安檢產品趨勢:專業化、智能化、服務化、集成化
隨著安檢產品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工礦企業,對金屬物的辨別能力要求也不斷提高。
安檢設備向智能化方向發展。目前地鐵等應用場合中在安檢方面的投資不僅包括購置相應的安檢設備,還需增加相應的安檢人員。隨著檢測手段增加,復雜程度提高,對安檢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隨之提高,安檢成本不斷提升。因此,開發更加智能化的檢驗手段,提高安檢人員的工作效率也是安檢設備要發展的重要方向。
租賃方式將日益普遍。隨著安檢設備的應用日益廣泛,一些文化場所以及一些體育場館等對臨時增加安檢設備的需求也不斷增加。采取租賃方式可以降低設備投入,減少保養維護費用,對于資金實力不強的業主而言是較好的選擇。同時,未來設備企業的服務收入也將逐步提高,服務的作用將日益凸顯,甚至將成為決定廠商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安檢系統應當與其他安防系統集成,包括監控系統、報警系統和應急聯動系統。從多個角度多種途徑保證安檢系統的功效發揮。安檢系統主要起到事前預防的作用,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必須依靠其他手段降低事件的帶來的不利后果。這就需要安檢系統實現與其他安防系統的有效集成,從而建立“事前”和“事后”有效配合的安防機制。
智能語音識別應用設備興起
回顧人類發展歷史,不難看出,隨著人類不斷進化,從最初通過手掌、肢體使用簡單工具、傳遞簡單信息,發展到控制發聲并通過耳朵接收,形成了一個以語音為載體的快速信息傳遞通道和收發閉環,成為人類間最自然、最重要的信息交互手段。聲波作為一種音頻信號,和視頻信號、無線電信號一樣是,非接觸方式傳播,也是人類唯一可以不借助工具就可自由掌控的一種天然“無線”資源。
今年,智能設備的興起給語音識別帶來新生,語音識別技術的進步也讓語音識別的應用開始拓展開來。目前,語音識別技術在通信領域已得到廣泛的應用,包括AT&T、Verizon、LG電子、諾基亞、摩托羅拉,在終端上都載入了語音識別的技術。另外,在航空領域,美國航空公司也使用了語音識別系統。
智能交通深化改革 多個方面取得進步突破
1月16日,浙江省交通運輸工作暨治理城市交通擁堵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會議指出,2014年是交通運輸工作全面深化改革開局之年,浙江省上下圍繞“兩美浙江”和“四個交通”建設發展目標,交通建設投資突破900億元,實現了物流平臺不斷提升,運輸結構優化調整,綠色交通、公路“四化”、“五個一萬”提升農村公路等全面發展,引領了全省現代交通“五大建設”逐步向綜合、智慧、綠色、平安領域縱深延伸,為全省經濟穩步增長提供了堅實保障。
智能交通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智能化是時代發展的主流,一切脫離了智能的事物終將被淘汰,交通也不例外。智能交通的發展將進一步促進智慧城市建設,有效解決人們的出行問題。在智能交通領域,應用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進展。
LED智能照明產業爆發
據高工LED產業研究所(GLII)預測,2014年中國LED行業總產值規模將達到3445億元,同比增長31%。其中,LED上游外延芯片、中游封裝、下游應用產值分別為120億元、568億元、275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3%、20%、32%。LED產業鏈企業數量超過2萬家。
隨著LED照明技術產品逐漸成熟完善,LED照明產品性價比越來越高,LED行業在2014年迎來的“爆發年”,但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LED企業跑路、倒閉也時有發生,行業洗牌正在加劇,LED行業已經進入到一個變革的大時代。
智能交通將現千億級市場—等你來撬動
受益于相關鼓勵政策的發布和落實,國內智能交通行業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20%。業內普遍認為,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和智慧城市相關政策的落實,智能交通行業未來發展空間廣闊,行業發展將迎來持續穩定的增長期。數據顯示,中國財政支出在智能交通系統上的投資額從2006年的182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481億元;2012年我國城市智能交通行業市場總規模為159.90億元,同比增長21.70%;2013年受政府投資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影響,我國智能交通行業應用投資增長至407.99億元,增長率則高達28.5%;2014年智能交通行業基礎建設基本成型,注重應用成為發展主要方向,增長率接近30%,應用投資規模超過500億;到2015年,由于千萬級項目頻出,城市智能交通市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非傳統城市智能交通企業參與其中。同時,為緩解政府資金周轉壓力,以工程總承包方式建設的城市智能交通項目也逐漸增多。有專家預測今年智能交通行業應用投資將增長將超過700億元。
隨著我國智慧產業的不斷推進,智能交通這一細分領域的發展也正在加速,不少地方已經制訂并公布各類智能交通發展規劃,國家層面的宏觀規劃也有望制訂頒布。智能交通行業市場廣闊,技術相對成熟,行業模式已趨成型,行業發展值得期待,千億級市場等待企業的撬動。
2015年智能家居發展三道坎
2014年被稱為是智能家居年,在這一年中,Google收購了NEST,推出了HomeKit智能家庭平臺,Samsung等大廠也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家居解決方案,一時間智能家居在國際上這個詞大熱,頻頻見諸于各科技媒體,成為焦點。盡管如,智能家居目前還未到達真正的高峰期,現在還只是剛剛開始而已。
2015年,智能家居將繼續爆發,行業內大佬跑馬圈地戰略已展開,2015年智能家居市場勢必會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不過在此之前需要跨過技術、用戶、市場這三道坎。
第一道技術坎:技術融合問題;第二道用戶坎:培養用戶使用觀念;第三道市場坎:內熱外冷的市場格局如何改變。
物聯網發展潛力巨大
物聯網被認為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據有關方面統計顯示,到2012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會超過1700億美元,2015年將接近3500億美元,年增長率接近25%。雖然對于物聯網產業的界定和標準還未確立,這組數據的說服力欠缺,但是從中發映出物聯網產業的潛力還是比較大的。
隨著智能手機滲透率超過六成,行業逐步走向成熟,增速開始放緩,物聯網有望接力智能手機,成為電子行業的下一個風口。美、歐、日、韓等國均將物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蘋果、谷歌、IBM等國際巨頭也都紛紛布局智能設備、智慧城市等物聯網細分市場。據IDC預測,到2020年預計將有300億設備接入物聯網,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將由14年的2656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3.04萬億美元。我們認為,作為物聯網實現基礎的MEMS傳感器、RFID以及MCU控制器將最直接受益行業大發展,有望在未來幾年取得快速增長。
傳感器在智能交通作用重要
智能交通在服務百姓便捷出行和交通科學管理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傳感器與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是物聯網發展的關鍵,傳感器實現智能化,使智能交通越來越受歡迎,極大的方便我們的出行,為我們出現保駕護航。
縱觀中國的交通現狀和未來需求,燃油的效能、排放法規、生產效率和地區基礎建設將成為中國智能交通行業的四大驅動力,這正是傳感器在這四大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的結果,助力智能交通行業的建設。
伴隨著傳感器在智能交通及其它各領域越來越廣,傳感器開始向智能化發展,目前我國傳感器在智能交通方面的主要有三個研究方向。
智慧城市呈現三種形式六大特色
天津大學建筑設計規劃研究總院院長洪再生教授認為目前,我國智慧城市有三種形式:
一是以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代表的全面智慧發展型,這些城市具有城市規模大、經濟實力較強、信息化水平全國領先的特點,涉及信息產業發展、技術研發、智能應用、環境構建、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水電氣等市政設施等領域。二是以東南沿海發達城市為主的優勢產業拉動型,該城市具有區位優勢、資源優勢、人才優勢。他們通過智慧城市建設,拉動特色產業,以先發優勢帶來更多優質資源,形成良性循環。三是以中小型城市為主的穩步發展跟進型,這些城市以信息基礎設施、應用的智慧化提升和建設作為智慧城市的重點任務,兼顧產業發展,貼合城市定位,提高城市信息化發展水平。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六個特色:一、關注民生需求,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二、打造公共平臺,提高社會治理能力;三、加強規劃建設,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四、注重發展質量,保護生態環境;五、推進產業升級,產城融合發展;六、創新體制機制,優化資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