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GPS和北斗等衛(wèi)星導航定位系統(tǒng)的投入使用,室外定位技術日趨成熟,但是工業(yè)界和學術界共同關注的焦點: 定位的“最后一米”——室內定位技術,一直未能獲得根本性的突破。上世紀末,劉云浩教授開始了定位方面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利用無線射頻識別(RFID)進行室內定位的思路。2002年,劉云浩教授在國際上最早設計并實現了基于RFID的非測距室內定位系統(tǒng)LANDMARC,該系統(tǒng)的定位精度達到了米級。相關論文于2004年發(fā)表,迄今該論文他引已超過1800次。經過國內外科研人員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利用RFID定位的精度也從米級逐步上升到了厘米級。
自2011年起,劉云浩團隊與海航集團合作,研制了“人工行李分揀輔助系統(tǒng)”,并應用于首都國際機場T1航站樓和三亞鳳凰機場。基于對系統(tǒng)的試運行過程中53個目的地機場、93條航線、1094次航班的約11萬枚射頻標簽的實測數據的分析,劉云浩教授和楊磊博士提出了“差分增強全息圖”(Differential Augmented Hologram, DAH)定位方法,用以克服標簽多樣性對定位精度的影響,首次將室內定位精度提高到毫米級。這一精度不僅滿足了航空行李分揀系統(tǒng)的需求,同時也滿足了當前絕大多數室內定位的精度要求。這是迄今為止利用市場上商業(yè)化設備所取得的最好的室內定位追蹤結果,其精度比其它同類工作提高了近40倍。多家國際和國內媒體以“十五年積累、四十倍跨越”為題報道了這一突破。
基于差分增強全息圖定位方法的貢獻,劉云浩教授團隊發(fā)表在第20屆ACM無線通信年會(ACM Mobicom2014)的論文Tagoram: Real-time Tracking of Mobile RFID Tags to High Precision Using COTS Devicesh(《射頻全息圖:利用商業(yè)化產品對移動射頻標簽進行實時高精度追蹤》)獲得大會唯一的最佳論文獎。這是MobiCom大會首次將此獎項頒發(fā)給亞洲的科研院校。
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批準號:61190110)、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批準號:61125202)等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