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歐敏行出現在了在北京舉辦的2018世界物聯網大會。吸引她參會的原因是,世界物聯網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使命不謀而合——實現可持續發展。
歐敏行覺得,物聯網讓機器變得更加聰明,節省更多的能源,很多技術的使用也離不開物聯網的發展。她希望物聯網能夠觸及到更多地區的人,支付得起更多的可持續技術,在全球建立一個可靠的生態系統,從而支持全球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會議當天,首部《世界物聯網白皮書》正式發布。白皮書針對萬物互聯互通的世界物聯網的認知產生、屬性定義、框架體系、標準要求以及物聯智慧經濟發展予以初步表述:引導全球的物聯網健康可持續發展,創建萬物互聯智能智慧世界。
“希望各國政府、聯合國機構、經濟學家、物聯網企業家聯合行動起來,把物聯網作為構建智慧世界的戰略來抓,共同打造世界物聯網的新經濟,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物聯網大會執行主席何緒明說。
萬物互聯打造共享世界
“物聯網經歷了十年懷胎、四年探索,終于破土而生。”何緒明認為,今年稱得上是世界物聯網元年,世界各國先后制訂了國家物聯網行動計劃,全球巨頭紛紛搶占物聯網高地。尤其是在中國,物聯網方面的實踐應用最高、最全,今年產值已突破萬億元人民幣大關,走在了世界物聯網新經濟的前沿。
何為世界物聯網?何緒明將其解讀為信息技術深度發展與實體經濟全面融合的智慧經濟生態網絡,與人與信息交互的互聯網不同,世界物聯網覆蓋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整個社會系統。
《世界物聯網白皮書》指出,現有的互聯網虛擬網絡已經不能滿足人類進步發展的需求,無論是帶寬、體量、速度、技術結構都不能達到可視的追蹤、事后追溯加生產、銷售服務的商業市場應用要求,更不要說用物聯網技術進行社會和國家治理的應用。
“我們認為,可視化、實時追蹤、事后追溯的生產銷售模式是世界物聯網發展的定位和定義,它由感知、云計算、大數據、智能終端、網絡傳輸等軟硬件設施組成,是從場景、數據、信息的采集到集成,到存儲,到提取使用。”何緒明說。
正如《世界物聯網白皮書》中所述,當今世界經濟都在原有的傳統產業經濟體系上挖潛升級,缺乏新的產業拉動的原動力。萬物互聯的“世界物聯網”帶來了世界經濟新的產業和驅動力,不僅讓傳統產業更智能化和生態化,還能讓各種產品和物品生產質量、供銷鏈條精準可信。
何緒明表示,物聯網技術溯源追蹤可視的前提下進行產品、物品的生產及服務,不僅適合大眾未來的渴望和需求,而且能夠重構一個公平、公正的商業經濟秩序和進步的社會秩序。
此外,“世界物聯網還將形成新的世界經濟增長點,產生出全球百個萬億級美元的經濟市場,創造出數億個就業崗位。”何緒明說,特別是通過萬物聯網技術,把大眾帶入一個任何地方都可以方便、快捷、輕松地工作和生活的環境,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智慧化生活和工作。
“當今的世界處于數字時代,物聯網正在日復一日地占領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生產、交易、消費和娛樂。”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在賀詞中指出,“萬物相聯的智慧世界正在出現,它將是一個協作、更好相互理解以及由所有人共享的世界。”
可持續發展要有明確標準
萬物相聯互通的世界網絡,標準是關鍵。
當前,各國的物聯網機構、巨頭、行業組織都在搶占物聯網的標準高地。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國標、行標組織,大都有物聯網技術標準,包括傳統的地域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及企業標準等等。據不完全統計,全球物聯網標準已有幾十萬之多,但能得到廣泛應用的標準還很少。
“這是世界物聯網發展的優勢,但也是無法物聯世界的痛點。缺乏對物聯世界的認知高度,缺少世界物聯智慧經濟的目標。”何緒明建議世界各國標準機構、國際標準組織應共同研究萬物互聯的全球性指導標準,降低傳統企業向物聯網企業轉型升級的成本,追蹤形成世界通用的物聯網體系。
不過,國際電信聯盟中國物聯網與智慧城市組組長羅松指出,“因為涉及到很多行業,導致物聯網行業標準非常多,既有橫向的水平化標準組織,也有縱向行業性的標準組織,是一個橫縱結合的組織。感知延伸、網絡傳送、應用支撐、共性支撐、業務應用,都有很多的國際標準的進展。”
羅松覺得,物聯網標準制定的核心是要堅持問題導向,解決行業痛點,突出行業牽引,讓對行業有需求的企業去牽引和推動,按照行業領域、消費領域、智慧城市政府的公共管理領域去做標準的制定。
作為國際電信聯盟相關國際標準制定的組長,羅松更希望能幫著把國家標準推向國際標準、行業標準。“我們有很多企業有很好的自身優勢,這個時候我們有很好的國際標準放大平臺。”他認為,制定標準更應該把握國際產業發展大勢。
另外,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也將促進世界物聯網標準的制定,“物聯網平臺做互聯互通,有可能遇到利益沖突的問題,不愿意把自己的寶貝放在這個平臺上來”。ISO/IEC物聯網架構標準總編輯沈杰表示,區塊鏈能夠幫助物聯網行業之間,按照價值共享和傳遞需求,建立互聯互通的數據。
“物聯網通過區塊鏈與行業形成互聯互通,區塊鏈去中心化只是指底層校驗共識的去中心化,應用層面不一定去中心化,應用生態的建設還是由中心化的主體和企業去引導和建立起來,這是今后的一種應用模式。”沈杰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