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卡時代,eSIM在物聯網圈“混”的開嗎?
責任編輯:zsheng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8-07-18 16:06:11
本文摘自:Beecham Research
了解eSIM還需要從SIM卡說起,1991年7月1日,時任芬蘭總理Harri Holkeri用手機給坦佩雷市的副市長打了個電話,這是世界上首次手機通話,而這次通話能夠順利完成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于世界上第一個商業版本的“用戶識別模塊”(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SIM卡。SIM卡內存儲的兩條數據對應其兩個重要功能: 1)IMSI(即“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用于識別用戶身份,確保用戶給運營商付了接入費; 2)Ki(即“鑒權密鑰”),它幫助手機實現與網絡的秘密“握手”,讓運營商能夠識別、核實手機身份,確保該號碼在網絡中的唯一性并加密手機與網絡交換的所有數據。
作為實現手機基本功能的重要部分,SIM卡自誕生到現在其功能一直未發生變化,變化的只有尺寸。第一代SIM(1FF)在外形尺寸上與信用卡類似,但手機在不斷的小型化,因此簡單且緊湊mini-SIM(2FF)順勢推出,更新的形狀因子將芯片和觸點排列限制在一個很小的卡片內,也方便從手機中拔出。之后,又陸續推出了micro-SIM(3FF)和nano-SIM(4FF),但無論是形狀、觸點排列以及嵌入芯片的特性仍然和26年前無太大差別。eSIM發展遇阻 手機的基本功能不變SIM也沒有革命性的變革,但時代正推動SIM卡變革。由于手機的輕薄化,手機內部的空間正變得越來越擁擠,為了保證通信功能,手機廠商不得不留出SIM卡卡槽,所以蘋果和三星都在努力推動eSIM卡在手機中的應用。 eSIM卡即嵌入式SIM卡,將傳統SIM卡直接嵌入到設備芯片上,而不是作為獨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設備中,由此帶來的最為簡單直觀的就是節省手機內部空間,不僅如此,由于不需要插入物理SIM卡,用戶切換運營商和套餐也變得更加容易。 對蘋果、三星等手機制造商,顯然很愿意推廣eSIM,這類方案讓他們能夠全面掌控手機內部的所有硬件,從此以后手機不必再設置SIM卡槽,防水設計也會因此變得更簡單。對SIM卡制造商和運營商來說,這樣顯然是個壞消息,因為這樣一來,消費者更換運營商的難度就變低了。去國外的時候,用戶可以直接通過手機登入當地的手機網絡,不用像現在這樣非得去店里買一張實體SIM卡。
當然,eSIM卡在手機中的應用并不存在技術上的難題,因此eSIM的普及就成為了各方的博弈。很顯然,移動網絡運營商希望保持現在的用戶黏性,他們不想把選擇運營商的權利完全交給蘋果和三星等手機制造商,因此他們堅持使用實體SIM卡,也是eSIM普及的最大障礙。有業內專家就表示:“在一個相互依賴的系統中,除非所有人同時改變,否則誰也變不了”。 不過我們依舊可以看到近兩年,OPPO、vivo、三星中國、小米、聯想、中興、魅族、樂視、錘子旗下的手機機型通過國內廠商提供的eSIM技術實現國際漫游服務的終端超過1億,由此可見這一技術的優勢以及市場需求。物聯網助力eSIM發展 既然eSIM在手機端的應用面臨運營商巨大的阻礙,那eSIM還能發揮作用嗎?致力于協助物聯網發展的研究機構Beecham Research首席執行官Robin Duke-Woolley表示,答案是肯定的。
例如Apple Watch Series3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為可穿戴設備,智能手表無論是體積和重量都比手機小很多,想要獲得好的用戶體驗,塞入一張實體SIM卡顯然不現實,eSIM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并且,對于運營商而言,無論是一號多終端與手機捆綁還是智能手表單獨使用一個號碼,在沒有影響原有用戶數量的基礎上,可穿戴設備或其他物聯網設備無疑能給運營商帶來新用戶,在智能手機出貨增長乏力的背景下,運營商應該也很樂意看到新應用吸引到新客戶。 面向物聯網市場,eSIM卡未來市場前景廣闊。這包括車聯網、可穿戴設備、智慧家庭、智能家居、遠程智能抄表、無線移動POS機、定位跟蹤等等。eSIM的價值 對于產品制造商(OEM)來說,將產品連接到互聯網的需求非常迫切。正如下圖所示,未聯網的產品無法為新服務生成數據或使用新的軟件功能進行更新,因此與其他已連接且可以執行此類操作的設備相比,將很快失去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地位。除此之外,未聯網產品無法實現遠程維護和現場性能的反饋。未連接產品的總價值在于產品本身,而連接產品的總價值包括產品和由其連接創建的所有服務。
連接產品比未連接產品創造更多價值 實質上,這意味著與相關的類似競爭產品相比,未連接的產品可能在較長期內不太可能占優勢。而所有行業的OEM,例如建筑、消費、能源、醫療保健、工業、網絡、零售、安全和運輸必須為其產品制定服務戰略,以便在自己的未來市場競爭中獲取優勢。這就意味著他們必須為其物聯網產品提供互聯網連接。 隨著這一事實得到更廣泛的了解,連接物聯網產品的手段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對于移動運營商而言,傳統的SIM卡既是福音,也是問題。因為它提供了越來越重要的安全保障,這是一個福音。而物聯網設備的連接數量的增長越來越快,運營如此多的SIM卡以及將它們正確的與設備匹配的后臺工作變越來越困難并且成本也在不斷地增加,這是一個問題。由于SIM卡的天生特點,大量卡的管理、潛在的巨大成本、以及運營商的更換等導致了多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IMSI)和SIM的eUICC形式的演變。我們需要Multi-IMSI和eUICC嗎? Multi-IMSI和eUICC之間的區別非常微妙。eUICC本身是一種能夠遠程配置的SIM卡,具有多種外形尺寸。eSIM是指提供遠程配置SIM的整個解決方案,包括部署SIM所需的硬件,軟件和訂閱管理系統。此外,用于遠程供應SIM的技術已經商業化多年,但最初主要應用在專有解決方案中。 為了應對該技術日益增長的趨勢,代表全球移動運營商的共同關注和權益的GSMA創建并繼續開發用于遠程SIM配置的eSIM規范,該規范代表了業界創建標準的最佳方法。遠程SIM配置涉及下載網絡配置文件和網絡密鑰,這又需要擁有網絡配置文件的網絡運營商的同意。要進行網絡交換,需要在SIM中存在來自兩個不同運營商的網絡配置文件——原始網絡配置文件和交換至的網絡配置文件。 這種發展正在被各領域的參與者推向市場,其中包括新加入者和一些長期擁護者。在后一陣營是KORE,現在是一家全球物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長期為M2M和物聯網解決方案提供連接。KORE特別致力于從Multi-IMSI向eUICC和GSMA推行的eSIM版本過渡。在這一點上,Robin表示,專有網是一個逆行的步驟,真正的市場發展來自盡可能快的標準規范--即使這需要更長的時間。KORE公司長期以來與網絡運營商和GSMA密切合作,并提供多IMSI,是將其引入物聯網市場的先驅之一。
因此,他們對這種轉變的看法具有指導性,反映了他們在這個市場上的長期經驗。對于KORE而言,與Multi-IMSI相比,專有eSIM解決方案沒有提供足夠重要的進步,因此仍在不斷發展的GSMA規范eSIM是他們的首選方法。此外,他們認為Multi-IMSI和eSIM都與未來相關,他們打算繼續提供這兩者以滿足不同的客戶需求。 所有這些解決方案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是移動運營商的接受度。無論是網絡交換(eSIM)還是IMSI交換(Multi -IMSI),只有在涉及網絡配置文件IMSI的網絡運營商的同意下才能實現它們。正如經常描述的那樣,eSIM正在招來移動運營商的反對意見,他們正在竭盡全力減緩它的發展速度。 但這是正確的嗎?顯然,eSIM提供了一種更加簡化和經濟有效的方法,可以安全地配置移動連接。它有助于以傳統SIM卡永遠無法模仿的方式進行大規模部署。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引入eSIM將以比過去更快的速度大幅增加移動網絡上連接設備的數量。 當然,這種自由切換帶來的巨大潛在上行也將帶來更大的風險。在續約合同時,大量連接設備的所有者獲得了切換移動運營商的機會。換句話說,只要eSIM技術和商業企業有共享網絡配置文件的意愿按預期運行,所有者就不再有效地鎖定其原始選擇的運營商。而切換運營商將有更大的機會進行正確的切換,這也就反過來導致運營商更多關注意除了連接成本之外的問題,例如,覆蓋范圍和技術支持等。這樣就可以實現真正的市場發展。 運營商真正關心的是增加的風險,而不會獲得更高產量的獎勵。那么,首先是開放承擔更大的風險還是獲得更高的銷量?在接受前者之前,運營商正試圖確后者。從本質上講,這表明eSIM市場最初將通過一系列大宗交易而非大量小交易打開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對Multi-IMSI的持續需求是顯而易見的。
關鍵字:物聯網時代
本文摘自:Beecham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