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在物理層面上進行數據的隔絕,在信息上,由于許多企業需要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為用戶打造個性化的互動體驗,并且根據這些數據反饋來對自己的產品進行更新迭代。但是隨著數據量越來越大,信息保護的難度也逐漸增大。
成長都是相互的,在許多企業能夠運用和分析大數據的同時,黑客也同樣享受著大數據所帶來的紅利。他們通過這些大數據,也讓自己的黑客技術突飛猛進,繼而能輕松擊破計算機服務器,獲取敏感和昂貴的信息。
幾乎所有擁有相關數據的企業都被黑客入侵過,區別只是有些企業能夠察覺,并且予以反擊,而有的企業連察覺都做不到。數據安全防護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他需要人才以及資金的助力,還有企業安全意識的體現。
許多企業對于數據安全防護完全沒有概念,許多物聯網數據平臺也并不旨在解決安全性問題。因此大多數平臺缺乏加密、合規性、風險管理、安全策略以及其他安全功能,這要求企業擁有一支合格的網絡安全防護團隊才行。
企業與個人都需要有數據安全意識
回到資金以及人才問題,對于許多企業高層而言,數據安全使他們不感興趣或者不了解的領域,因此對于資金的投入頗為吝嗇。而數據安全專家介紹,應該把10%左右的IT預算應用于安全性方面,但是許多企業在9%以下。
除了資金到位外,還需要有優秀的數據安全人才來進行數據防護,但是許多公司內部恰好缺乏這方面的人才,又不會及時的對外進行招聘,并且這類人才的薪資通常比較高昂,多方考慮之下,也給了黑客們可乘之機。
最后,作為使用這些物聯網設備的消費者而言,我們需要重視自身的數據安全,對于許多不必要的信息獲取要求,要堅決的取消,哪怕這些應用無法使用。我們應該培養這樣的意識,畢竟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用自身的隱私來換取應用的便捷性,只會助長這些企業無止境的欲望。
一個智能門鎖的應用,還需要消費者提供聯系人名單,顯然是不合常理的。不只是拒絕這些不合理的要求,還希望消費者能夠了解物聯網產品和服務的個人安全風險。讓消費者主動表達自己的擔憂并推動對物聯網產品安全性和隱私性的需求。
許多企業目前陷入了一個怪圈,認為數據收集的越多越好,不僅是相關數據,那些無關數據也要收集。這樣的現象在國內頗為普遍,而消費者養成重視自己隱私數據的習慣,則可以有效的減少這種現象的發現,也能避免這些數據被黑客所利用。
小結
物聯網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正如世界有光明就會有黑暗,我們無法完全避免物聯網安全事件再次發生,但是我們可以提前預防,培養自身有關物聯網安全的意識,有效削減黑客入侵的途徑。
如今,物聯網才剛剛起步,其安全防護性更是異常脆弱,這也給了黑客許多可乘之機。但是有需求就會有市場,這個領域何嘗不是一篇藍海,其中所蘊藏的機遇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