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這有兩層意思:其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其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可以說物聯網是一個在第二代互聯網之后越來越多影響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的一種新的技術。這種新的技術是通過一種硬件,把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360度毫無死角地記錄下來。
舉個例子,比如說家里有掃地機器人,掃地機器人會在掃地過程中將你家庭的大小尺寸、方位等信息記錄下來。又比如車聯網汽車,尤其是綠色能源汽車,這些汽車所有的運行狀態數據都會被汽車的生產廠家以及消保委記錄下來,這樣的數據到底會發揮什么價值,有什么作用?
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物聯網的時代,隨著窄帶物聯網(Narrow Band-Internet of Things)技術協議的落地,隨著中國5G技術的發展,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物體、物件會像車聯網的方式聯接起來,他們將會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以及未來的商業模式是什么樣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話題。
什么是場景化商業模式?
去年,著名信息技術研究和分析公司Gartner做了一項預測,它預計到2020年物聯網設備將會突破兩百億臺,這些物聯網設備包括汽車、手環、手機,甚至家里的水表等,都會作為物聯網設備存在于這個社會。而物聯網設備生產出來的數據也會越來越多,呈現急劇爆炸的趨勢。
既然物聯網作為一個硬件設備,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了,那么我們如何多面化、數字化地看待我們的生活?
我們有一個定義,生活變成了一個一個場景,這是可以被數字化記錄下來的。
比如說早上起床之后,你的手表會記錄你當時的心跳、血壓,這是和健康相關的數據,吃完早飯送小孩子上學,這是一個場景,把小孩放在學校之后可能會遇到擁堵,之后可能上了高速公路,最后到達了公司。看似只有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時間段,但其實經歷了不同的場景,而這些不同的場景都被車聯網通過數字化記錄了下來。
通過這些場景收集到這么多數據后,如何進行分析,并且最后產生商業價值呢?
我們的分析圍繞著五個W和一個H來展開:When,where,what,why,who,How,每個場景將通過六個維度刻劃出來。
以車聯網為例,比如說車聯網傳感器產生和記錄下來數據之后,必然要回答的第一類問題有:這輛車現在在哪里,什么時間,準備做什么,以及怎樣做?第一部分主要和目前的狀態相關,汽車現在運行的狀態是什么樣的,這個司機現在是醒著還是已經睡著了等等。
第二個部分, What和why的問題主要是和運行軌跡相關,現在是去上班還是去商場,以及為什么做這樣的活動。這些是和未來可能要達到的某種目的相關的。
有了這樣兩個數據的刻畫之后,我們更容易對客戶進行分辨,分析這個客戶到底有什么需求,通過這樣的三個步驟,基于整個車聯網的數據,就能判別是哪個客戶現在在開車,以及具有什么樣的目的。上述是最簡單的商業場景,這個場景的背后,是通過傳感器數據進行分析和判斷。有了這樣的傳感器數據之后,在物聯網背景下,我們提出的場景化的商業模式創新主要是沿著三個方向進行展開。
如何創新?
第一是商業模式的創新。
既然我們知道了客戶(駕駛者)是誰,在駕駛主張方面我們就會有一些新的認識,包括客戶的畫像,可能變得更加抽象,而不再像原來是一個具體的畫像;比如說這個駕駛員是男性還是女性,這個課題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我們對他的劃分更多關注的是場景,比如說會不會出險,會不會發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的概率等。這個時候用戶性別已經不重要了,可以說用戶畫像的認知變得越來越抽象了,抽象對于認知來講沒有任何好處,但是抽象的個體只有和未來的產品進行更好的對接,提供更好的服務時才有可能產生價值。因此必然要求我們的產品能夠提供更加具象化的服務,從而與抽象的個體之間產生匹配。
在價值創造當中的第二個部分是關鍵業務以及流程當中的創新,帶來商業模式的創新。
關于服務的轉型升級,依舊以車聯網為例,汽車本來只是一個代步工具,但是這樣一個代步工具,現在有了安吉星,安吉星提供的服務不僅只是提供道路支持作用,還可以幫助你做GPS路徑規劃,甚至幫助你做類似的產品和服務推薦,加油站、打折券等等。將傳統的硬件載體慢慢變成一個服務載體,所以有一個服務轉型升級的需要。
關于產品的創新,依舊以車聯網為例,傳統的汽車在運行過程當中都需要保險。在我們新談到的這種基于場景化的商業模式創新當中,由于汽車的實時運行狀態數據是可以被采集到的,意味著每個駕駛員的實際駕駛行為是完全可以被刻劃出來的,以至于每個出險的概率是可以被計算的。
這樣的個性化的甚至是精細化和碎片化的車險服務類型,就帶來了一些創新的產品。這樣的創新產品能夠在收益模式上同樣帶來創新,比如說如果一個駕駛員隨著駕駛里程、保險系數變得越來越高,我們是否返還一些保費,這在歐美國家已經有所嘗試。如果你的駕駛行為和習慣非常好,保險公司將在年底退還30%甚至50%的保費。這是未來的利潤分成模式,鼓勵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駕駛習慣。
當然,這樣也會為保險公司,甚至為車企帶來價值。
第二是關于場景化的微支付。
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同樣以保險為例,過去的保險形式經常以一年作為一個保險單位,但是我們知道在過去的幾年當中,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隨著互聯網支付手段的發展,人們發現我們越來越多地依賴于微支付,微支付的痛點非常低,人們經常感受不到支付。同時微支付的更多特點可以基于場景化,有需要就可以做支付,沒有需要便不做支付。
比如如果某一天我不開車,這一天是否就可以不用交保費?這在以前是無法做到的,但現在車聯網將我們的行為數據都記錄下來,在未來很有可能做到。基于場景化的商業模式創新中,用戶變得更加具體化,更加個性化,而業務也會變得精細化,同時我們的場景、時間都會變得碎片化。這些會在客戶的價值主張、新的產品以及服務模式和收益模式方面帶來創新的渠道。
不僅只局限在汽車,可能未來的空調,甚至我們平常每天乘坐的電梯也會有同樣的運營模式。基于這個產品,及其在實際的使用過程當中所涉及到的數據采集,來創造相應的商業模式。
最后做一個小結,實際上在過去兩年中,我們在研究物聯網企業和用戶之間進行數據交換的過程中,看到很多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矛盾。這些矛盾有些是政策層面沒有解決的問題,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可喜的結果,用戶在接受物聯網數據的過程中,有越來越強的意愿去使用物聯網設備,尤其是以車聯網為例,比如大部分車主對于其車子通過車聯網進行數據采集和傳輸,都沒有反對意見,相反他們會覺得如果把數據全部上傳,可以看到自己每天的駕駛習慣和駕駛行為,對于用戶改善駕駛行為相當有好處,很多消費者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同時對于保險企業來講,基于車聯網數據場景化的產品,帶來一種新的創新模式,這種創新模式決定了一個保險公司區別于其他保險公司的核心競爭能力。
盡管在保險行業中,精算是長期以來存在的,但是傳統的精算方法是更多地基于人口調查的數據來展開的。
比如一個駕駛員的性別年齡職業等等,由一系列靜態數據所產生的;而基于場景則是動態的,甚至會隨著時間發生變化,而且和家庭結構有關系,這就為保險企業未來是否能夠精準定位客戶、消費者帶來了新的競爭手段。而且這個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熟了。另一方面從數據角度來講,這個數據已經每天每時每刻都傳到了政府相關部門的手里,政府如何發揮監管的作用,去更好地規范這個行業,不管是車聯網技術,還是車聯網保險,這是政府未來在三到五年當中必須要去面對和解決的一個問題。
目前,工信部等相關單位正在聯合學界、產業界去研究關于車聯網保險未來的發展狀態和數據標準。我們應該預期在不遠的將來,由政府牽頭和主導的車聯網以及車聯網保險這方面的研究和落地一定會蓬勃開展起來,也可以預見到未來的車聯網和保險行業一定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