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即將進入一個屬于物聯網的時代。
中國物聯網產業的爆發增長,已經開始。
2015年,中國電信的物聯網連接數僅為98萬戶,然而,只用了短短兩年,這個數字就增長了45倍,在2017年達到4430萬戶。
在2017年初,中國移動內部曾預計,全年的物聯網連接數量將凈增6000萬至7000萬,然而最終的完成情況,卻是凈增了1.1個億。
截止2017年底,中國聯通的物聯網平臺也接入了近2萬家行業客戶,連接數超過8000萬,目前月增長超過400萬。
這還僅僅只是開始。
"預計到 2020年,我們的物聯網連接總數,就將超過人的連接數。"4月23日,在2018中國綠公司年會上,中移物聯網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喬輝透露,在無錫、北京、杭州等城市,中國移動的物聯網連接數,已經超過了人的連接數。
而幾乎所有的科技巨頭和咨詢機構都確信,在未來10~15年內,每1個人的連接,都將撬動數十個甚至上百個物理連接。
這些天文數字的物聯網設備,將讓傳統行業之中,許多幾十年都沒有解決的"老大難"問題迎刃而解。
1
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多年籠罩在霧霾陰影之下的北京,終于有了一片晴朗的藍天。
但那些改善空氣質量的努力,同樣為這座超級城市帶來了一些新問題。
比如,為了禁止燃煤取暖,推行煤改氣,整個京津冀地區都在2017年的年末陷入了氣荒,成千上萬的農村居民因為天然氣嚴重短缺而挨凍,大量家庭不得不改用電力供暖,導致城市電網的高峰負荷增加了約10%。
為什么2017年北京會碰到氣荒?
北京萬智生科技公司CEO金亞東的答案是:時至今日,北京還有大量的家庭,依然需要依靠人工上門抄表,這導致居民的需求沒有及時、精確地反映給供給側,最終導致供需失衡。
"在冬天來臨之前,沒有人知道2017年的冬季,整個北方的天然氣會面臨什么情況,"金亞東說,"在6個月內,北方的煤改氣新增了300萬戶--整個北京是600萬戶--這意味著,半年新增了半個北京城的用戶,而氣的供應根本沒有增加,能不荒嗎?"
同樣的問題,在各個行業存在。
比如,很多企業每天用了多少電,統計機構都不知道準確數據,無法推算出真實的開工率和景氣程度……
比如,一個地方著火了,當消防車開到樓下了,還不知道消防水拴里到底有沒有通水……
經濟的調度需要有精準的數據,但在過去,通過傳統的,以人力為主要手段的時代,要實時地、精確地、完整地獲得這些海量數據,完全是天方夜譚。
就比如燃氣的抄表,1個抄表員每個月至少能抄1500戶,但僅僅是北京一座城市的煤改氣用戶,就達到了600萬戶,如果全靠人工,需要至少增加3000名抄表員,而且所有的數據都會有數天甚至數周的滯后期。
然而,物聯網的大發展,使我們第一次擁有了手段,解決這些幾十年來都束手無策的問題。
海量的物聯網連接,可以讓我們實時采集和處理各種數據,從而做好經濟和服務的精準調度。
2
物聯網帶來的成本節約、效率提升,同樣讓人充滿期待。
比如,工信部智能制造的示范試點:寶鋼股份的1580熱軋智能車間,就是一個"智慧工廠"的典型案例。
"以前,一個車間需要20多個工人,料進來以后放在哪?先進先出還是后進先出,全都靠人記,記不住就不知道去哪了。"施耐德電氣中國區總裁尹正說,進行智能化改造之后,整個車間改用無人行車,不再需要工人,堆垛入庫率也從原來的30%提升到了70%~80%。
甚至,通過物聯網采集數據、建立起分析模型,未來它還能繼續進行更多智能化的優化和改造。
而在香港機構,空調的維護和改造也是全面運用新技術,通過物聯網獲得大量數據,連到云上,通過人工智能完成。
"這樣,一是可以做提前的預見性的維護計劃,二是調試有很多邏輯關系,如果安裝的時候調錯了,它可以告訴你。"尹正說,以前需要依靠有經驗的老工人來維修,現在通過機器,不到1年時間就已經實現最高可達15%的降能。
香港機場一年的耗電花費高達3億港幣,15%意味著節省了4500萬港幣的真金白銀。
在尹正看來,類似的機會在各個行業都存在,"樓宇里80%的能耗都有提升空間,工業、基礎建設最起碼有60%。"
3
事實上,物聯網并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學界就提出物聯網的概念,并明確了它的含義;而通過自動化、信息化手段,來提升傳統行業的效率,也早已在各個行業司空見慣。
為何物聯網到現在才開始蓬勃興盛?
關鍵問題在于,物聯網的連接是實時的、海量的,甚至還需要適應各種不同環境,這為物聯網的大規模連接提出了非常高的技術要求。
在這個領域,中國甚至已經是"數十年磨一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最早了解物聯網,是始于2010年3月,中國第一次將物聯網列為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并正式寫入政府報告。
事實上,在中國,"物聯網"最早被稱為"傳感網",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已經啟動了傳感網研究;2009年1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無錫市人民政府更聯合成立了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物聯網中心),作為全中科院物聯網發展研究的抓總單位、協調單位,推進中國的物聯網基礎技術發展。
"物聯網有哪些基礎的科研問題,需要我們解決?"時至今日,物聯網中心主任陳大鵬都還記得,中科院當時反復討論,最后提出來四個問題:能耗、處理、傳輸、安全。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都代表著巨大的挑戰。
比如能耗。陳大鵬說,每一個物聯網連接的耗電量都微不足道,甚至低于1毫瓦,但如果將連接數乘以100億,就可能達到三峽水電站的發電量規模。
而按照華為的預測,在2025年,全球物聯網連接的數量將達到350億。
而且,為了適應應用環境,很多的物聯網設備,都只需要依靠很小的電池,就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的不間斷在線工作。
而在處理方面,有些數據需要上傳到云端處理,有些可以在物端就直接處理,不同的場景,會切出不同的需求,需要針對性地設計芯片處理架構,網絡拓撲結構、業務流程等各種問題。
在傳輸方面,網絡的時延、無線網絡的信號強度、單位面積內支持的終端數量等等,每一個問題也都可能成為應用的瓶頸。
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在物聯網時代,每一個終端可能都是安全的隱患,黑客可攻擊的入口更多,而且云端的打通,對整個系統的安全性也會構成更大的挑戰。
以上每個環節的技術和產業發展,都需要各個科研機構、企業的共同努力推動,一步步解決。所以,直到最近幾年,終端側成本持續降低,功耗持續降低,網絡也不斷成熟,物聯網終于進入快車道。
針對過些問題,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提出了海云融合,人機物融合的架構,從數據傳輸、能耗、數據處理到安全,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和促進工作。
目前,作為國內最大的物聯網專業科研機構,物聯網中心不但在各個領域都布局了大量的核心技術,還已孵化了大約40家企業,而它每年在北京、無錫、硅谷等地組織的物聯網峰會,也早已成為行業內最重要的交流平臺。
4
如果說,中科院的目光更多是技術創新,那么,企業的目光更多就在于如何抓住用戶需求,打開市場。
比如,紫光集團總裁、新華三集團總裁兼CEO于英濤就認為,通過電子方式抄水表、電表的嘗試,其實早在1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但直到現在還沒有徹底普及,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還有技術跟業務互相交融、互相理解的問題、有商業模式的問題,有應用的問題,等等。
在他看來,雖然 物聯網已經加速,但真正的大爆發,或許還需要3到5年才會到來。
不過,在一些新興領域,新的機會已經出現。
比如共享單車。
喬輝透露,在2017年,正是共享單車的異軍突起,讓一些物聯網芯片也獲得了百萬級甚至千萬級的量,"救了整個行業"。而現在,共享充電寶、共享按摩椅、乃至金融、設備監控等一些行業的物聯網業務也正在逐漸上量。
而三大運營商在2017-2018年全力推進的NB-IoT建網,更從運營商層面,讓物聯網獲得第一個專為物的連接提供的網絡,從而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拉動整個物聯網行業的增長甚至爆發。
"下一步,物聯網和AI將深入到傳統企業的核心生產流程里,去看能不能解決那些已經積累十來年的老大難問題。"金亞東說。
中國最大的程序員社區CSDN創始人蔣濤曾提出了一個"三倍速理論":如果程序員討論某一話題的博客每年以三倍速增長,基本上這個話題就會進入爆炸性的階段,也就是說整個社會就會接納它了。
正是在2017年,物聯網已經開始"三倍速增長"。
如果我們回首歷史,從雅虎、易趣到谷歌、臉書,從瀛海威、四通利方到騰訊、百度、阿里巴巴再到今日頭條、滴滴,過去的二三十年時間里,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已經全面改變了整個人類世界的社會與生活。
或許,物聯網真正的發展,今天才剛剛開始,但我們相信,未來它為我們帶來的改變,甚至可能遠遠大于以往的任何一次科技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