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臺物聯網設備是1990年推出的可以通過互聯網打開和關閉的烤面包機。從那時起,物聯網技術迅速地走過漫長的路程,27年這后,物聯網設備從一種新奇項目變成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最近的研究表明,美國人平均每天花在智能手機上的時間超過四個小時,而智能手機就是一臺存儲和處理物聯網傳感器數據的設備。這是一個建立在自身基礎的循環。目前,81%的美國成年人擁有智能手機。想象一下,當81%的美國人擁有一輛智能汽車和一套智能家居時,人們將會收到產生多少數據?
如今,來自物聯網設備的大部分數據都在云端進行處理,這意味著全球所有角落的數據都被發送到位于核心數據中心的少數一些計算機。然而到2020年,物聯網設備的數量預計將猛增到200億臺,數據通過互聯網傳輸的數量和速度對于采用“唯云”(cloud-only)的方法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以下是關于物聯網基礎設施的三個關鍵事實,這些事實將迫使物聯網制造商遠離“唯云”(cloud-only)模式,而到2018年將進入稱為“霧計算”的新模式。
1.隨著越來越多的數據的出現,云端的距離問題變得越來越明顯
云計算模式由于其方便性、可擴展性和可訪問性而得到廣泛應用。但是,隨著數據量的增加,其“看不見,不在意”的缺點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明顯的問題。
其中最主要的是延遲(發送和接收數據的延遲),這主要是云端的距離造成的。云數據中心將建在成本更低的土地資產和電力設施的地方,而不是靠近主要的人口中心。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員和設備區域不可能位于數據中心附近。
亞馬遜公司離紐約市最近的數據中心約300英里遠,這意味著人們的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辦公室發送的數據將往返600英里在云端的數千萬臺計算機進行處理。
根據調研機構IDC公司的調查,由于延遲和性能的原因,云端的距離問題已經導致大約一半的云計算客戶投資內部部署的數據中心。
2.家中和辦公室里的電腦和云端的電腦的區別不大
好消息是,人們已經擁有了大量尚未開發的處理能力,可以幫助彌補當前云計算模式的空白。總的來說,人們擁有超過50億臺設備:服務器、工作站、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甚至是智能手機,這與云端計算機的計算功能在本質上沒有什么不同。
通過使任何計算機能夠運行在云端運行的相同Web服務的軟件,人們可以充分利用廣泛分布在全球的、就在身邊的數十億臺計算機的大量未開發的處理能力。正如云端在其所擁有的計算機之間劃分工作負載一樣,物聯網數據的負擔可以分布在辦公室和個人所擁有的大量計算機上,而這些計算機往往只發揮了其潛力的一小部分。
如果讓全球現有的計算機發揮其計算能力,這不僅有助于分配物聯網的負擔處理,還將其競爭引入云市場,使計算更加適合所有的人。隨著計算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的基本成本,使其更易于訪問,這將推動企業家、研究人員、學生和企業開發最具創新性的技術。
3. 霧計算將在未來興起
霧計算是處理能力可以從設備到云端的任何地方利用的基礎設施。霧計算將云計算的能力擴展到網絡的邊緣,使任何計算設備能夠托管軟件服務,并處理、分析和存儲更接近數據產生地點的數據。例如,霧計算的服務器可以對數據進行處理,需要確定是否需要對其進行操作,而不是每分鐘向云數據中心發送類似智能恒溫器的溫度讀數這樣的沒有什么意義的數據。
霧計算的架構帶來了巨大的處理能力。由于其處理能力經常位于需要的設備附近,因此減少了數據傳輸的距離,減少了延遲。因此,可以更快進行決策,物聯網制造商和軟件開發商將通過限制發送到那里的數據量來降低采用云計算的支出。霧計算讓云計算更好地做好最擅長的事情:長期的數據存儲和分析,而不是計算處理時間緊迫的任務。
霧計算具備云計算和現場IT計算的優點,并創建一個單一的整體架構。有很多企業已經在為了這個架構的重要轉變而努力。一些企業采用的專利技術利用現有的計算軟件按需將軟件部署到參與計算的本地計算機上,無論是辦公室服務器還是家中的筆記本電腦。
霧計算并不在乎計算機是否位于云端,因為它只是為了尋求計算和處理能力,而在當今的物聯網時代,還承擔不起其使用費用和資源。
隨著物聯網迅速涵蓋互聯網的一切,現在是時候重新思考需要什么樣的基礎設施來跟上其前進的步伐。而2018年將是霧計算興起的元年。
版權聲明:本文為企業網D1Net原創,轉載需注明出處為:企業網D1Net,如果不注明出處,企業網D1Net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