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行上市之初,市場稱它是“共享單車第一股”,但該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孫繼勝認為這并不貼切,永安行打造的是“共享出行第一股”。
雖然這兩種說法僅有兩字之差,但背后涵義差異巨大,后者才是永安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詮釋了公司的大布局和愿景目標。
助力自行車引出大戰略
走進常州的永安行公司,大院內幾輛藍黃相間的自行車率先闖入眼簾。
“這是公司自主研發的一款助力自行車,現已在吉安、玉溪試點,之后會鋪向全國,它將永安行用戶的出行距離從原來的3公里延長到10公里,是公司‘四位一體’共享出行戰略重要的組成部分”,董事長孫繼勝一邊介紹,一邊拿出手機掃碼解鎖了一輛車,推到記者手中。
這款車外形上看與自行車無異,車身不重,記者試騎了一下,開始騎行時也沒有感受到與自行車不同,只是騎著騎著,就如同踩上“風火輪”,有了電動車的感覺。
孫繼勝進一步向記者透露,助力自行車量產大范圍應用后,初步預計可使永安行服務人群擴大一倍,成為公司未來新的利潤增長點。
不過,這家上市剛滿百日的新滬市主板公司,“眼界”還不只于此,其正在打造的“四位一體”共享出行戰略,除了涵蓋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和助力自行車外,另一“位”就是共享汽車。11月9日,公司公告與北京新能源汽車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啟動共享電動汽車開發計劃。
在永安行公司院內,記者也見到了共享汽車的樣本,一輛四門小車,車身不大,高度介于轎車和SUV之間。
孫繼勝介紹說,永安行正式投放共享電動汽車后,永安行服務距離就進一步擴大到了30公里。它的社會意義在于可有效減少私家車出行,減少社會、家庭出行成本,緩解城市交通壓力。
“共享出行”的物聯網大格局
永安行上市時,五顏六色不同品牌的共享單車已遍布了全國大中城市,永安行的共享單車反而少見,很多投資者疑惑,緣何“共享單車第一股”會花落永安行?
公開資料顯示,永安行2015年6月報送IPO申請,2017年8月17日掛牌上市。
“主板上市最大門檻是‘連續3年3000萬元以上盈利’”,有券商投行人士告訴記者說,在ofo、摩拜等共享單車巨頭還在探索商業模式時,永安行就達到了這個標準。公司招股說明書顯示,2014年-2016年,永安行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6831萬元、9336萬元和1.16億元。
該投行人士還解釋,永安行的盈利源于不一樣的共享單車運營,其主營業務并不是現在所認知的“共享單車”,而是公共自行車系統的出售與服務。
它布局的區域也與其他共享單車不同,重點在國內三四線乃至五線城市及周邊地區,類似于PPP模式。招股說明書表明,2016年,公司銷售和運營公共自行車系統的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99%以上,IPO募資亦主要用于公共自行車系統的建設與發展。
永安行在上市時也有一小部分類似ofo、摩拜等用戶付費共享單車業務,占營收比例約0.05%。公司上市后也加大了這塊業務投入,主要以子公司永安行低碳科技作為切入平臺,其今年9月獲得了螞蟻金服等8.1億元融資,10月份合并哈羅單車,12月又獲得螞蟻金服近20億融資,進一步增強了在共享單車業務上的市場競爭力。不過,永安行也因此失去了對低碳科技的控股權。
對此,孫繼勝表示,這是本著為投資者負責的角度做出的決定。“目前共享單車還是投資大、虧損大的項目,交由子公司通過股權融資的方式解決資金,虧損不再并入上市公司報表,避開永安行低碳科技共享單車的虧損對上市公司的業績影響,同時還繼續享有永安行低碳科技的投資收益。”
孫繼勝表示,切入收費共享單車業務最主要的目的是看好其獲取用戶的速度快,可促進永安行“四位一體”共享出行戰略盡快成行壯大。
預計明年上半年,永安行的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助力自行車、共享汽車就可共用一個平臺,集中在一個APP。在有些業內人士看來,這是永安行突圍的“殺手锏”。
有公共交通業內人士表示,未來共享單車的發展方向就是出海、下鄉、物聯網、智能場景等方面。“那將給永安行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孫繼勝稱。
據他介紹,永安行現已在210多個市縣建成了3.2萬多個公共自行車站點落地資源,每個站點都配有數據控制器,有自己開發的有序治理管理系統,這為公司共享出行服務產品全面升級,以及未來在智能交通、城市服務設備等方面布局保留了發展基礎和競爭優勢,這是配樁的目的。
孫繼勝說,成功上市為公司未來發展帶來了雄厚的資本實力,在可預期的幾年內,資本市場的力量也會給永安行發展預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