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上午,室外艷陽高照,在潛山縣油壩鄉思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蔬菜育苗大棚里,一叢叢分列規整的秧苗正享受著細雨的“洗禮”。持續高溫讓棚內秧苗的需水量增加不少,管理人員通過電腦打開了噴灌設備,鼠標輕輕一點便完成了灌溉操作。
“目前公司500畝蔬菜基地全都搭載了物聯網技術,通過電腦和手機即可輕松實現管理,可省了不少心咧!”公司負責人江海濤介紹,大棚內不僅安裝了四通八達的灌溉管網,還可通過埋在土壤里的水分測定儀、感溫探頭、微量元素探頭等對蔬菜生長環境進行實時監測分析,再利用水肥一體化設備對蔬菜“按需給養”。
通過物聯網管護農田,不但改變了傳統農業靠人感知的生產方式,而且也節省了不少人力物力。“要是用傳統方式管理500畝的農田,一年下來請30個人都不夠。如今一個人就能管理。精細化的種植至少減少了三分之一的化肥使用量,農藥使用量更低,提升了農產品品質。”同時,相較于普通農田,蔬菜產量也提升了至少50%。
據潛山縣種植業局局長李武倫介紹,該縣將物聯網技術引入規模化種植不過3年時間,農業部門不僅安排了專人負責相關企業和農戶的技術指導,還定期對相關基地農產品及土壤進行檢測分析,為后期推廣摸索經驗。
位于該縣黃鋪鎮的傳文瓜蔞基地有一塊面積200余畝的室外農田,去年物聯網技術被引入,讓基地負責人王傳文省了不少心:“土壤的酸堿度、含水量都可通過這塊遠程測控顯示器看到,一目了然! ”縣農委瓜蔞辦主任孫勇潮告訴記者,瓜蔞對土壤含水量較為敏感,干了影響生長,濕了則會導致土壤松動,瓜蔞架倒伏。而利用物聯網技術,則可實現對土壤含水量的預警,管護人員能提前做出處理。 “從去年到今年,200多畝的農田沒有發生一起倒伏! ”說起物聯網,王傳文連聲稱贊。
“今年我們將繼續大力支持智能農業物聯網及水肥一體化等技術,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監測、預警水平,并推動物聯網技術與農產品電子商務系統的結合,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業態。 ”潛山縣農委副主任張清說。據了解,截至目前,該縣智慧農田面積已有1000余畝,2016年縣級財政支持資金達16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