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現代的物聯網生態系統都依賴于與互聯網的永久連接。設備不斷地向云中的數據中心發送和接收數據。明顯的優點:用戶可隨時隨地對系統進行監控和控制。明顯的缺點:在連接丟失的情況下,大多數系統停止工作。為什么我們愿意承擔這個風險?
物聯網之所以被稱為物聯網,是因為互聯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設備在本地環境中不再被隔離,它們可以隨時與外界互動,使用天氣或交通的實時數據,幫助我們做出最佳決策,管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是,永遠在線所帶來的便捷,讓我們對數據變得很隨意。物聯網設備通常通過網絡向數百公里之外發送數據,進行交互,即使有時設備之間的距離只有幾米。當我們使用我們的智能手機,打開客廳的燈時,在毫秒之內,該命令就穿梭了大陸的一半。我們認為這很正常。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就在隔壁房間,你會通過WhatsApp來叫他吃飯嗎?這很奇怪,不是嗎?
隨著市場上的處理器更便宜,更小,是時候收回一點控制權了。如果智能設備依賴于信息中心來做出決定,那么這個設備并不智能。
過去,云是一切的解決方案,但這種趨勢似乎正在轉變。顯而易見,并不是所有的數據都需要發送到云,這樣會使得物聯網生態系統容易出現停電現象,甚至使整個安裝過程放緩。
邊緣計算越來越受歡迎,將處理能力從信息中心逐漸轉移到網絡邊緣。即使像微軟(Azure IoT Edge)和亞馬遜(AWS Greengrass)這樣的巨頭最近也意識到這樣的趨勢,并提供他們的邊緣解決方案。
邊緣這個術語起源于移動網絡,通常數據在盡可能接近終端用戶設備的點被壓縮;目的是使其更快地在移動網絡中傳輸。其目標是緩解網絡負擔,加快整個系統的運行。邊緣意味著在終端進行盡可能多的處理—在網絡的邊緣,通常在連接設備上。它適用于移動網絡,所以應該也適用于物聯網網絡。
云或邊緣:應該如何選擇?
在生活中經常如此,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這取決于每個用例。兩者的混合可能是完美的:在混合系統中,簡單的任務在設備之間直接進行。這樣,他們可以盡可能快速,獨立地完成工作,這對于樓宇自動化,或智能行業的設置,尤為有效。只需確保你將分析和監控所需的數據,發送到云。
隨著大型公司將業務從純云轉移到混合產品,我們甚至可能會看到因為有無數不同的標準,多樣化物聯網的各種困難。因為短期內不會有任何通用的物聯網標準,因此設備和網關制造商可能會在其設備中實現更多的功能,而不僅僅是將其放到云中。
關于物聯網生態系統,我們已經徘徊在邊緣太久了。讓我們更靠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