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生態系統”為什么在近期出現而不是更早或更晚?它與物聯網進入快速發展期之間有什么必然關系?
近期在物聯網技術大會上,大家聽到最多的一個詞恐怕要數“物聯網生態系統”了。據IoT Analytics 統計,全球目前有三百多家企業在積極建設物聯網生態系統,其中既包括IBM、GE、谷歌、微軟、亞馬遜、思科、華為這樣的大企業,也包括像艾拉、Sigfox 這樣的初創企業。單個企業計劃投入資金數以億計甚至十億或百億計,都對未來躊躇滿志,大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決心。到底“生態系統”有什么魔力讓這些物聯網企業紛紛挽起袖子掏出銀子賣力造起來?
很多人看到“物聯網生態系統”很自然會以為先有“物聯網”,才有“生態系統”,其實不然。
“生態系統”這個概念進入商業領域的時間比“物聯網”概念的誕生還略早一步,它產生于80 年代末的北歐地區,主要用來描述企業應對氣候變化的可持續商業戰略,1993 年隨著Paul Hawken 著的《商業生態學》一書在美國出版,才被系統化地介紹并作為革命性的可持續商業設計概念廣為傳播;而“物聯網”在90 年代初就開始被少數跨國企業實施,1995 年比爾·蓋茲《未來之路》中首次提到“物聯網”,但這個概念當時并沒有引起重視,直到1999 年MIT的Kevin Ash-ton 教授賦予它定義后才開始傳播發展至今。可以說十幾年來“生態系統”和“物聯網”在各自商業和學術圈平行發展,相安無事,直到近幾年各個大國紛紛宣布計劃要大踏步進入智能化時代之后雙方才突然相遇并擦出耀眼的火花,“物聯網生態系統”一下子火起來,與此相關的各種智能技術創新數量也急劇擴張了,好比滾雪球越滾越快,而且帶動的雪花越多。
霍尼韋爾HBS 總裁John Rajchert 在最近一次有關物聯網提升建筑體驗的主題演講中說到,他在這個行業服務了27 年,過去5年尤其是最近2年看到的技術變革數量比之前25年還要多!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分析“物聯網生態系統”為什么在近期出現而不是更早或更晚?它與物聯網進入快速發展期之間有什么必然關系?
首先,“物聯網生態系統”概念出現的大背景是過去10 年物聯網技術鏈上各個關聯技術已經突飛猛進到開始產生規模化生態效應的程度了。比如:
1.傳感器等硬件過去10年平均單位價格降低一半以上,讓更多企業買得起;
2.傳感器體積變得更小同時性能更優越,其部件可縮小到毫米甚至納米級,一個只有指尖大小的低能耗并具有通訊功能的傳感器隨處可見,其適用范圍更廣;
3.移動設備、通信技術實施成本在過去10 年里大幅度降低,使它隨時為各行各業帶來增值成為可能;
4.大數據、邊緣計算、云服務等支撐技術越發成熟并開始被大范圍采納。
5.這些技術的共同發展促使物聯網市場開始規模化。
與此同時,工業3.0 時代造成的全球氣候變暖已累積到不得不換一種思維重塑商業的地步,工業正在從原來的“搖籃到墳墓”的生產消費模式到“搖籃到搖籃”的循環經濟模式慢慢轉變,而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剛好橫空出世給出了效果可以量化的實施方案,并且把可持續商業變革中已經實施的包括可再生能源等措施整合進來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其次,物聯網正在產生大量有價值的數據,這些數據成了加快發展物聯網生態系統的原動力。來自不同物件不同地域的大數據傳上云端并通過各種智能分析手段轉化為商業智慧,為決策者提供依據,從而推動整個商業系統的進化和轉型。
案例
比如,瑞典一家壓縮機廠家原來是生產和銷售壓縮機的,和眾多傳統設備制造商一樣其銷售額根據設備出貨量計算。實施物聯網方案以后,他們將商業模式改為按用戶使用壓縮空氣體積多少計算,利用壓縮機使用過程中的實時數據分析,廠商與用戶的商業生命周期實現無縫對接,這種對接與生態系統里的共生共存共贏相似,通過通信和數據分析整體上大大降低雙方運營成本、節約能耗并大幅度提高銷量和市場準入的靈活度。
這種新商業模式恰恰就是一種低碳的‘搖籃到搖籃’的生態商業模式,在這個模式里,公司原來的主營產品“壓縮機”成了附屬品,而數據化了的空氣成了新的主營“產品”,或者更準備地說,傳統具象的“產品”概念在弱化,而抽象的“解決方案”概念在強化。這樣的案例正在不斷增加,未來企業賣的不是產品,而是基于數據的解決方案。
IDC預測物聯網大數據的數量在未來5 年將翻兩番,2020 年達到44ZB,而實際上的數據量很可能更高,并隨著物聯網接入設備的數量和種類增加呈現爆發式的增長。
接下來我們來近距離地看看產生這么大量數據的物聯網架構是怎么運作的。這個架構包含四大要素:
1.硬件:這是數據產生的地方,硬件里頭包括內置的微處理器、傳感器和通信模塊,某些應用場景可能還會涉及到3D 打印、機器人等新型硬件;
2.通信:這是數據傳輸的方式,通過通信運營商或開源通信協議,確保各個物件連上網;
3.軟件:這是管理數據的地方,它為物聯網提供必要的數據整合方法和連接到其它系統的界面。這里面基本上會涉及到很多“開源”工具;
4.應用:這是數據轉換為價值的地方,涉及到云計算,某些場景可能會加入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技術,在這里物聯網解決方案被呈現給用戶,為用戶解決某個普遍性的技術或商業難題。
這四部分的共同任務是確保數據安全,這點在架構搭建中至關重要,它包括數據編譯、用戶授權、設備接入管理等等。在實際應用中,數據安全常常由于各種原因,比如客戶項目預算有限、為了便利或加快工作流程等,而妥協。目前物聯網生態系統的架構遠還未到形成標準的階段,不過它的進化速度很快。因此設定物聯網標準也就成了物聯網公司互相競爭和業務布局中不容忽視的領域,最后花落誰家還不可知,但物聯網產業規模遠遠高于互聯網,最后結果也有可能是遍地開花。
從以上架構分析來看,物聯網本質上就能夠整合不同硬件、軟件及通信標準并讓它們之間產生協同合作,從而逐漸形成物聯網生態系統。要建成物聯網生態系統就必須先搭建一個物聯網平臺,由于物聯網天生的生態化屬性,市面上各種報告經常把“物聯網平臺”和“物聯網平臺生態系統”等同起來,雖然嚴格來說,生態系統包含的內容更豐富而且多樣化。
無論如何,“物聯網平臺”這個概念的產生至今只有短短幾年,然而來勢兇猛并已快速成為物聯網市場規模化發展的支柱。IoT Analytics 今年年初預測未來5 年物聯網平臺市場年增長率33%,到2021 年達到16 億美元。然而,也正因為它出現晚發展快,也導致里面出現一些難以分辨的迷惑或有意無意的誤導。
比如,并非每個自稱物聯網平臺的都是真正意義上的物聯網平臺。對于新手來說很難區分物聯網平臺到底是什么鬼?是指一個成熟的物聯網云平臺,或者是某個平臺的一個衍生要素,還是其它什么完全不搭嘎的東西?IoT Analytics 指出真正意義上的物聯網平臺是指那些能夠引發各種物聯網應用的平臺,簡單些的可能只是一個軟件平臺、應用開發平臺、行業管理平臺或數據分析平臺。而如果要描述一個相對成熟的復雜的物聯網平臺生態系統,該系統則由8 個重要組成部分構成,它們彼此聯系并形成一個真正端到端的可擴展的有機整體,而貫穿這8 個組件的就是“數據”(如下圖所示)!
當然,正如前面提到的,物聯網各種標準的形成落后于物聯網及其相關技術的發展速度,這8 個組件代表了這家專業德國調研機構到目前為止對物聯網平臺的理解和歸納。它對未來新興物聯網企業的意義在于,您可以或者參考這8 個功能塊搭建自己的物聯網平臺,或者尋找具備全部或部分這些功能的物聯網平臺建設適合自己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更重要的是,您在開發設計和摸索過程中,還可以對這張圖的內容進修改,增減,使之進化或者分化。
總之,不管你愿不愿意看到,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和以循環經濟為導向的第六波創新長波的深化,“物聯網生態系統”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