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和縣冠禪生物科技公司,養殖基地用上的“新式武器”,讓總經理李中華倍感輕松:以前靠經驗養水蛭,不論刮風下雨都要到水塘去記錄溶氧量、水溫等指標。現在只要坐在辦公室里看看電腦,所有數據一目了然,占地300多畝的水蛭養殖基地,只需要幾個人就可以輕松打理。
讓李中華如此輕松的,是叫做“智慧水產測控終端”的設備,就是物聯網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通過這臺設備,可以實時監控水產養殖過程中的水溫、溶解氧、PH值等關鍵指標,可以大大提高水產養殖的成功率和畝均效益。
因分泌液中含有抗凝血成分,水蛭是部分心腦血管藥物的原料,冠禪生物科技就是一家以養殖藥用水蛭為主的農業企業。經過多年的科研攻關,冠禪生物已成功培育寬體金錢水蛭(冠禪9號)和菲牛蛭(至素4號)等水蛭優質品種,在水蛭的人工繁殖、人工孵化、創新精細養殖以及產品的深加工方面走在了同行業的前列。
“物聯網技術可以使水蛭的幼苗成活率再提高25%左右,產量也會相應提高,每畝可增收七八千塊錢。”李中華告訴記者,連上了智能設備的養殖場,不僅提高了水產養殖的安全系數,還節省了人力,增加了產量。“整個養殖區有300多畝,一年就可以給我們帶來百萬級的增收效應。”
物聯網,顧名思義就是物物相連的網絡。它利用互聯網等通信技術將傳感器、控制器、人員和設備等聯到一起,形成人與物、物與物相聯,實現了信息化、遠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生力量,物聯網在太和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已經相當普遍。近年來,該縣利用現代信息化、數字化的物聯網技術,推動農業經營從粗放式、經驗式管理到精細化、科學化管理的快速轉換,用物聯網之長補農業之短,讓現代農業生產變得越來越“智慧”。
在投資1億多元建設的安徽有機良莊蔬菜產業園,物聯網技術的全方位應用,讓這里真真切切地成為太和“智慧農業”最好的代言地。今年,公司從荷蘭引進的全套智能化控制系統已投入使用,該設備借助物聯網軟件管理,不僅實現了對蔬菜生產溫室內光照、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環境情況的實時監測調控,還能聯系專家在線指導,真正實現了全新智能化栽培管理的新模式。
公司運營部主管彭博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占地3000平方米的智能溫室大棚,借助物聯網技術只需要一個人就可以完成育苗、種植、采摘整個過程,而同等面積的普通溫室大棚,至少需要10個人才能開展正常生產工作。
除了養殖場安上“智慧終端”、蔬菜種植開啟精準模式,在種糧大戶徐淙祥的糧食高產攻關試驗田里,大宗糧食作物的種植也用上了時髦的傳感器。“物聯網+農業”的新模式,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發展名副其實的好幫手。
太和縣農委專家告訴記者,太和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搶占新一輪的科技與農業結合的制高點,推進物聯網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應用,開始為當地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插上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