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制造2025和全球工業化4.0的大背景下,第七屆服博會專門設置了智能制造專題研討會,邀請境內外優秀的制造企業代表和智能化解決方案的供應商代表,共同深入討論制造業企業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向智能化、服務化轉型,制造業與服務外包如何實現共融的問題。
四維度推進“中國制造2025”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產品質量總工程師王至堯在演講中指出,“中國制造2025”戰略比德國工業4.0復雜很多,企業切勿盲目跟風操作。
王至堯認為,“中國制造2025”戰略發布以后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落地。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里,兩化(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也就是智能制造,要從產品、生產、模式、技術四個緯度推進。
王至堯介紹說:“產品功能創新,我們數控一代還沒有完成,向智能一代逐步升級,這個過程大概要20年的時間才能夠完成;生產過程創新,產品設計管理從生產上提高水平;產業模式的轉型,以用戶為單位的制造模式新常態;夯實技術基礎,規劃里面總體規劃、分布實施、突破重點、全面推進,2.0、3.0同步發展。”
物聯網支撐工業4.0變革
物聯網智庫合伙人、高級研究員趙小飛從物聯網的角度來解讀智能制造。在他看來,無論是工業4.0還是“中國制造2025”,一直在提的關健詞就是物聯網。物聯網支撐下的工業4.0變革,為企業帶來全面的業務價值與能力提升。
趙小飛解釋說,物聯網中的“物”已經不是單一物體,它可能是一個智能互聯產品,可能是一個產品系統,或者是一個產品體系。“以前工廠的生產設備只是一個單個的生產設備,但是現在有了通信的手段和平臺,它可能和其他的設備實現聯動,也可以通過軟件和通信設備,實現對一些輔助設備的監測控制。”
趙小飛表示,對于很多物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來說,要面對信息化水平不同的企業。我國大量中小企業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可能還處于工業2.0的階段。這樣一些物聯網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可能需要有提供彈性化服務的能力。
智能工廠未來制造新模式
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宏玉在研討會上表示,高端制造回流發達國家,同時低端制造業又相繼離開中國,這樣中國就面臨著雙重的壓力,所以中國制造業必須轉型,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信息技術的發展比如下一代的互聯網、云計算、無線傳感、物聯網等都會引起制造業的變革。”王宏玉認為,數字化智能工廠的本質是我國提出兩化融合,但是兩化融合有它的局限性,只是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的融合,主要是新一代的信息和工業技術。
據王宏玉介紹,未來數字化智能工廠的流程,工廠會先在紙面上設計,模型化變成仿真,然后看看整個的布局效率,在虛擬工廠做模擬運行,把工廠所有遇到的問題都在這里面暴露出來,最后再建造實體化的工廠。“這種數字化工廠的技術改變了傳統工廠的設計理念,將設計規劃從原來的經驗方式變成計算機輔助的仿真優化,此外,也減少了時間,提高了質量,降低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