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為何大肆炒作物聯網(IoT)?物聯網究竟是什么?它又將有多大意義?盡管很多人對此表示質疑,但大多數業內人士一致認為,這一模糊不清的“物”已經成為現實,并且蘊含著巨大的增長潛力。即使是普通大眾也能稍有體會,因為他們目睹了互聯網連接的發展—個人計算設備從筆記本電腦進化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及智能電視,再到如今的可穿戴設備。顯然,Business Insider網站相信這會是一個規模非常龐大的市場:它在2014年的報告中預估,到2018年,互聯網連接的數量有望從現在的19億臺設備增加到90億臺。
那么是什么力量在推動這種增長趨勢?其描述的關鍵是,物聯網是關于“物”的連接,而不是“人”。這意味著其原理在于如何收集遠程傳感器和當今世界上數量愈來愈多的智能設備中的數據,并以一種更加智能和高效的方式來實現自治控制。按理說,物聯網的一些應用已經存在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例如連入機對機(M2M)網絡的工廠自動化,它不僅能夠確保生產流程順暢進行,而且可以提供關于生產速度的后臺數據,以便更有效地管理供應鏈。
其他物聯網應用還包括針對電、燃氣和水,甚至廢物管理系統的智能計量,所有這些都涉及到環保議程。另外一個常被引用的例子就是樓宇管理,即通過監控溫度、濕度、環境光和占用率的傳感器來控制取暖、照明、空調及門窗的操作等。雖然這可以改善辦公環境的舒適度和安全性,但安裝這些系統的壓倒性動機在于節能,從而降低成本。
但是對于物聯網是否能夠實現能效的提升,大家的觀點似乎出現了分歧。單獨來看,有些應用不可否認會帶來節能效益。然而,有人擔憂,伴隨著連接“物”的增加,所有這些連接“物”所消耗的功率可能會抵消掉許多因提高效率而節省下來的電能,尤其是因本身效率低下導致不必要能源浪費的設備。
FutureStructure贊同前一種觀點,認為物聯網將依靠節能特性發展壯大。它強調了智能恒溫器(例如谷歌nest產品,或德國企業tado所提供的類似設備)的優勢—通過連接到互聯網,使用戶可以通過他們的智能手機管理家中的取暖需求。雖然對其本身是否可以節能仍不明確,但可以肯定的是,相對于更傳統的定時器控制方式,能夠確保僅在有需要時開啟取暖,為用戶帶來了舒適和便利的好處。當然,智能計量的智能性使關鍵設備能夠根據變化的能量費率做出響應,避開尖峰時段,這確實顯示出了巨大的節能潛力。通過避開尖峰時段來分散負載也會提升環境效益,不僅可以使發電廠更加高效地運作,而且同樣重要的是,可以減少構建更多發電容量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