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競爭優勢最終要取決于戰略。研究發現,在智能互聯時代,公司需要面對全新的戰略選擇。每項戰略選擇都涉及取舍,公司必須根據自己特殊的環境進行選擇。不僅如此,這些選擇相互依存,它們必須能相互促進加強,從而形成公司獨特的整體戰略定位。這種戰略定位,最先應該體現在產品上。
產品功能與特色
對于智能互聯產品,公司應開發哪一類的功能和特色?智能互聯技術大大擴展了產品的潛在功能和特色。由于傳感器和軟件數量的邊際成本較低(添加新功能的關鍵部件),產品云和其他基礎設施的固定成本相對固定,公司容易陷入“功能越全越好”的陷阱。但是, 公司能夠提供大量的新功能不代表這些功能的客戶價值能超過它們的成本。當公司展開“看誰功能全“的競賽,它們之間的戰略差異就會逐漸消失,陷入零和競爭的窘境。
那么公司應該如何選擇要發展的智能功能呢?首先,公司必須選擇那些能為客戶帶來真正價值,且成本相對較低的功能。在家用熱水器領域,A.O.Smith已經開發出故障監測和預警功能,但由于家用熱水器的質量非常可靠,壽命長,沒有多少家庭愿意為這些功能買單。因此A.O.Smith只在個別型號上提供這些功能,供消費者選擇。
然而在商用熱水器領域,預警功能的需求正不斷提高。有些商家的運營離不開熱水,相對于其成本,熱水器遠程監測和運行的功能的價值很高。因此,智能預警正成為商用熱水器的新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熱水器產品,智能互聯功能的成本隨時間不斷降低。因此當決定提供哪些新功能時,公司需要持續地對價值和成本進行評估。
其次,對于不同市場分層,功能的價值也各異。因此在挑選功能時,公司必須先選擇要服務的客戶層。施耐德電氣生產建筑用產品,同時也提供一體化建筑管理方案,它可以收集能耗等相關建筑數據。有的客戶需要的方案只包括部分功能,例如設備監測、預警、以及能效和其他成本咨詢服務。有的客戶則需要全面外包方案,這種情況下,公司就會對設備進行遠程控制,實現能源消耗的最小化。
最后,公司應該選擇能加強其戰略定位的功能。如果公司的戰略定位是獲取高溢價,那么提供全面的功能可以加強產品的差異化。相反追求低成本的公司則應該選擇那些影響核心性能的基本功能,實現較低的運營成本。例如,A.O.Smith的Lochinvar產品線采用了高度差異化的戰略,全面的智能互聯功能成為核心產品的標準。相反,奢侈手表品牌勞力士則決定智能互聯不是公司的競爭范疇。
功能種類及分工
產品應搭載多少功能?多少功能應該搭載在云端?
一旦決定提供的功能,公司就必須決定每一種功能應該內置在產品中(會提高每一件產品的成本),還是通過云端提供,亦或同時采用兩種方式。除了成本這一基本因素,我們還要考以下幾個因素。
響應時間。需要快速響應的功能,例如核電站的快速關閉需要極短的響應時間,公司應將軟件嵌入到物理產品中。這種方式還能降低互聯失效或減速帶來的風險。
自動化。需要完全自動運行的功能,例如汽車的防抱死制動系統,需要內置到產品中。
網絡可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將軟件內置到產品中可以減少產品對網絡的依賴,產品與云中應用之間傳輸的數據量也最小,這樣可以減少敏感或保密信息泄露的風險。
產品使用的地點。在偏遠或危險地區使用產品時,將功能搭載在云上可以降低成本和危險系數。如上文所述,賽默飛世爾公司化學分析儀需要在有毒或有害的環境中運行,以云為基礎的功能可以將數據瞬間傳輸,讓用戶立即采取行動。
用戶界面。如果產品的用戶界面非常復雜,且需要頻繁變動,那么交互界面最好存放在云端。云端可以提供更加豐富的用戶體驗,并可以通過用戶習慣且熟悉的方式實現,例如通過智能手機進行交互。
服務和產品升級的頻率。對于以云為基礎的應用和界面,公司可以方便地對產品進行自動升級和變更。
家用音響設備生產商Sonos公司是智能互聯產品的先鋒,利用云搭載的智慧功能和優勢,公司立志“為數字時代重新設計家用音響”。憑借產品的便利性和易用性以及海量音樂,公司賺到了大筆產品溢價。Sonos的無線音樂系統將音樂源和用戶界面搬到云上,使產品的物理設計大大簡化。物理部件只包含移動音箱和擴音器,用戶通過智能手機就能操作。公司期待用這款產品顛覆家用音響市場。那么公司做的取舍是什么?無線傳輸音箱無法達到音樂發燒友要求的音質。因此,像博士等競爭對手可以選擇不同的戰略來保證產品的競爭優勢。我們相信,隨著智能互聯產品的不斷進化,越來越多的人機交互功能將從產品轉向云端。然而,用戶操作的復雜性也會隨之上升。由于擔心過猶不及,公司會保留一些簡單易用的操作界面來控制一些基本功能,例如開/關控制。
系統的選擇
公司應該采用開放還是封閉系統?
智能互聯產品包含不同類型的功能和服務,而系統又包含多個產品。 封閉系統的目的是迫使客戶從一家生產商購買一整套智能互聯系統。
在封閉系統中,關鍵的界面都是獨家控制的,只有選定的合作方才能接入。例如GE航空從飛機引擎中收集到的運行數據只供那些使用引擎的航空公司使用。與之相反,開放系統允許客戶自己組建方案,從涉及的產品到基礎平臺,客戶可以選擇不同公司的產品。開放系統內連接不同部分的界面是標準化的且向外開放,外部公司可以為系統開發新的應用。
封閉系統能讓公司對系統所有組成部分的設計進行控制和優化,從而獲得競爭優勢。除了保持對技術和數據的控制,公司還能控制產品和產品云的發展方向。部件的供應商與系統的聯接受到限制,部件接入系統時也需要得到授權。封閉系統可能最終成為整個行業的標準,讓產品制造商的價值最大化。
封閉系統需要數額巨大的投資,而且只有在公司處于絕對行業統治地位,能控制所有部件供應時,才能發揮最大效用。舉例來說,如果飛利浦或GE其中一家主宰了醫學成像設備業,那么該公司就能采用封閉系統,向醫院出售的醫學成像管理系統只采用自己或合作伙伴的設備。然而現實中,兩家公司都無力阻止醫院選擇其他制造商的設備,因此兩家的成像系統平臺都可以兼容其他制造商的設備。
完全開發系統允許任何實體參與到系統中或與系統進行交互。飛利浦照明推出智能彩色燈包含了基本的智能手機App,允許用戶控制燈的顏色和照明強度。公司還發布了應用開發界面,獨立的軟件開發者迅速發布了幾十款相關應用,增強了智能燈的功能,提升了銷售業績。由于允許其他實體參與貢獻,開放系統能大大加快應用開發以及系統創新的速度。如果發展得當,開發系統也能成為整個行業的標準,然而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獨占大部分利潤。
盡管單獨的產品系統有可能采用封閉模式,但包含子系統產品體系卻難以效仿這種方式。惠而浦公司就意識到,盡管自己在家用電器領域占有優勢,但這些優勢難以幫助公司成為“智能家居”的領導者。因為智能家居體系不僅包含家用電器,還需要照明系統、空調系統、娛樂系統和安全系統。因此惠而浦公司設計的產品能兼容市場中不同的家用智能系統,只對自己產品的功能進行封閉控制。除了上述兩種模式,公司還可以采用混合模式,將一部分功能開放,同時對完全功能的使用進行限制。這種方式在醫療儀器業比較流行——所有的醫療儀器制造商都支持統一的行業標準,然而只對客戶提供更多的功能。隨著技術的擴散以及客戶對選擇限制的日益抗拒,封閉系統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
需要合作伙伴嗎?
對于智能互聯產品的功能和基礎設施,公司應該進行內部開發還是外包給供應商和合作伙伴?
開發智能互聯產品所需的“技術架構”需要公司對人才、技術和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投資,因為大多數制造企業都不具備上述資源。這些技能和資源不但奇貨可居,且供不應求。
因此公司必須選擇哪些技術需要在公司內部開發和維護,哪些能外包給供應商和合作伙伴。此外在與外部伙伴合作時,公司必須為每一種技術選擇定制開發,還是采用現成的解決方案。
我們的研究發現, 大部分成功的公司選擇的是兩種方式的融合。選擇內部開發的公司能掌握關鍵的技術和基礎設施,并能更好的控制產品的特色、功能和數據。此外,它們還能獲得關鍵的先發優勢,并有能力影響技術的發展方向。對于內部開發的公司,它們的學習曲線更加陡峭,這有利于保持競爭優勢。但大多數制造企業并沒有發展自己的軟件能力,杰夫·伊梅爾特最近指出,“每一家工業公司最終都會成為軟件公司。”智能互聯技術的發展已經驗證了伊梅爾特的論斷,內部軟件開發能力將成為公司最關鍵的能力之一。
由于上述原因,智能互聯的早期先行者如約翰迪爾和愛科公司都選擇了內部開發的道路。同樣,GE認為培育內部能力是旗下各個事業部的關鍵戰略,因此它建立了完備的軟件開發中心。然而與前兩次技術浪潮一樣,建立“技術架構”的難度和需要的技能、時間和成本都極其可觀,且每個技術層都需要專業分工,如同英特爾于微處理器,甲骨文于數據庫。專精于智能互聯技術的先行者正在涌現,它們可以將技術投資分攤到成千上萬的客戶中。也有一些先行者高估了自身實力,選擇內部開發來保持領先地位,最后反而拖慢了前進的步伐。
外包模式也并非完美無缺,它會帶來新的成本,而且供應商和合作伙伴會分走更多的產品價值。依賴合作伙伴的公司犧牲了未來進行更大差異化的可能性,也無法內部培育整體產品戰略設計、創新管理和甄選供應商的能力。在選擇“自建”還是“購買”時,公司必須保留那些能引領產品洞見、未來創新和競爭優勢的技術,將那些可以商品化或迭代速度快的技術外包。一般來說,在用戶界面、系統工程、數據分析和快速產品應用開發等領域,企業要保證過硬的內部實力。
這些選擇也并非一成不變,在智能互聯的起步期,有實力的供應商數量有限,因此公司別無選擇,只能選擇內部開發或定制。如今在互聯系統、產品云、應用平臺以及數據分析等領域,一批在各自領域占統治地位的供應商正不斷涌現。在這種環境下,內部開發的速度很難跟上外部供應商的腳步,如果公司執迷不悟,早期優勢甚至會變為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