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手機將改變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對于互聯網普及率較低,而且無法事事都親力親為的農民來說,手機讓他們不至于永遠都只知道增產糧食而不了解農業市場。
這樣的“手機入口”對于像中國這樣的農業大國來說尤為重要。近期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大約需要5.96億噸農作物來維持供給,而這個數字到2023年將會達到14億。
中國農業部指出,過去十年中,水稻和小麥的產量每年都在增加。實際上,為了提供占世界人口20%的中國人的糧食,中國的農業生產力從1990開始已經提高了不止兩倍。
這樣讓人激動的增長率給農民們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但通訊技術的應用與普及,開始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變化。
1、2012年,內蒙古有6億公斤馬鈴薯滯銷,在幾天之內就會腐爛變質。一個利用短信來群發給農民團體的平臺,發現在山西到黑龍江這個范圍內有不止278個買家。這項服務也通過短信提醒農民雇傭工人的機會并可以提供自己的服務。
2、除了改善銷售和分銷,手機也讓農民更方便和種子供應商、肥料商、設備商進行溝通。他們可以下單、追蹤、根據天氣變化及時變更計劃,以控制客觀風險帶來的問題。
3、中國北部山東的農民每隔兩個月就會和一個中化化肥集團的銷售人員見面,這個銷售人員會用手機給他們展示不同的化肥,查詢價格和所在地之后便可以立刻下訂單。整個采購程序能在10分鐘以內完成,貨物送達時間平均是10天左右。
4、在印度,氣象局開發了一個可以通過手機來幫助農民應對不同天氣的系統。印度氣象局通過短信給農民發送包括溫度、降雨量、濕度等信息來幫助他們計劃什么時候開始耕種、施肥和收割。
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開始了一項mAgri計劃,將移動運營商、農業組織、開發社區聚攏在一起,旨在利用手機提高“小農”的生計,幫助他們多方獲取信息,獲得金融服務以及提供供應鏈問題的解決辦法。
GSMA指出,手機已經發展中國家覆蓋規模已經超過70%,預計未來需求將是當下還沒有連接上網絡的發展中國家為主力,尤其是在農村區域。當手機在這些區域流行開來,信息的傳播將會更高效地服務于農業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