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以疾病為中心的醫學模式,目的是治病。健康物聯網,就是跳出 疾病思維 ,把健康醫學模式與物聯網技術結合,借助互聯網信息傳輸形式,以及與此匹配的健康狀態辨識、調控技術,對人體健康進行網絡化管理。”11月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夢孫在第16屆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項目之一——2014物聯網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闡述“健康物聯網”概念,顛覆了人們以往對醫療的認識。
俞夢孫現任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航空醫學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發起成立國內唯一健康系統工程研究機構——北京大學健康系統工程研究所,是“健康醫學”主要倡導者之一。
“現在是患者得什么病,醫生就治什么病”,在他看來,以治療疾病為主的單一堵塞式醫學模式正面臨危機,包括慢性病井噴、社會經濟負擔太重、醫患矛盾突出等,“1994年,美國科學家卡拉漢提出,導致這場危機的根源是醫學目的,而不是手段出了問題。醫學的首要目的是預防疾病和損傷,促進和維持健康。世界衛生組織1996年提出,21世紀的醫學不應該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研究領域,而應該以人的健康為主要方向。”
“我說的疾病,主要指非傳染性慢性病,不包括燒傷、車禍受傷這類。以后的大方向是,醫院就是做燒傷等專科,其余大量非傳染性慢性疾病通過社區、健康培訓基地解決”,俞夢孫指出,人有強大的自組織能力,各種疾病、亞健康狀態多由生活方式等引發,所以生病后不應僅僅治病,而要以機體健康運行模式為目標,調理整體失調狀態,增強機體的自組織、自修復能力。他提出了健康醫學的SIR模式:以身心健康狀態的檢測(Sensing)、辨識(Identifying)、調理(Regulating)為主要內容,“重建自組織功能后,祛除慢性病或現代文明病是機體與生俱來的功能。”
健康醫學的SIR模式與物聯網息息相關,如檢測健康狀態時需使用智能床、智能血壓計和其它可穿戴設備,辨識階段,需搭建面向個人健康信息的云服務平臺。“這個模式下,家庭里每個人都會建立健康檔案,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更新,還要針對具體情況做網絡干預,與之配套,需要建立健康培訓園區,有社區醫生、網絡診斷等手段。”
俞夢孫表示,SIR模式可使80%的常規慢病人群留在社區進行動態化管理,讓三甲醫院專注于少數疑難雜癥的救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醫改,“過去5年,SIR模式已在部分腫瘤、糖尿病、銀屑病等患者的健康恢復上取得了顯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