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成都市環保局消息,目前,成都市“國控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已接入排污企業435家。其中,國控廢水企業20家,國控廢氣企業8家,國控重金屬企業17家,國控污水處理廠48家,國控畜禽養殖場1家,共接入國控企業94家,國控企業傳輸率94.64%,有效率98.5689%,傳輸有效率 93.2856%。
成都只是各級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中的一個代表。“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務院三網融合專家組組長、國家物聯網標準化專家委員會組長鄔賀銓院士考察調研了國控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后曾表示:“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物聯網,但還存在缺口,比如監控范圍比較窄、監控還不到位、缺乏可靠且低成本的傳感器等。”
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何以托“大”?環保物聯網面臨什么困難?環保物聯網路在何方?
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有多龐大?
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常被稱為環保物聯網,其實系統建設初期并沒有這個稱呼,當2011年鄔賀銓院士予其“名號”后,環境保護部乃至地方各部門才稱其為環保物聯網。
按照物聯網的定義(無論是描述性定義還是三層構成性衡量),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是名副其實的物聯網,只是環保物聯網還包含有環境質量自動監控系統。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和環境質量自動監控系統統稱為環境自動監控系統(有時被稱為環境在線監控系統或環境監控系統)。
由于環保物聯網是環保信息化的基礎和主體,所以環境在線監控乃至環境監控都是具有相同內涵的同一指稱,但在不同的場合,它們之間還是有細微的差別。那么,國控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為何被譽為最大的物聯網?
國控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是我國污染減排“三大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07年開始,國家投資7.45億元啟動了國控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能力建設,截至2010年底,項目基本完成建設,初步構建起國家、省、市、重點企業的四級監控體系,可謂7億撬動百億建起環保物聯網體系。
覆蓋全國重點監控企業和主要污染物的自動監控體系是動態變化的。截至2014年4月,全國納入污染源自動監控的國家重點監控企業為9776家,包括廢水重點監控企業4360家,廢氣重點監控企業3023家,廢水及廢氣均重點監控的企業649家,污水處理廠1744家。已實施監控的排放口 14955個,其中監控的廢水排放口7806個,監控的主要指標為廢水流量、COD排放濃度、氨氮排放濃度等;監控的廢氣排放口7149個,監控的主要指標為煙氣流量、二氧化硫排放濃度、氮氧化物排放濃度等。有30036套污染物自動監控設備與環境保護部污染源監控中心聯網。
在中央財政減排專項資金的支持下,環境保護部建立了部污染源監控中心和華東、華南、西北、西南、東北5個區域污染源監控中心,31個省級環保部門(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不含西藏)、321個地市級環保部門都分別建立和完善了污染源監控中心。
環保物聯網難在哪里?
信息化是件難事,環境信息化更是難上加難。不垂直的環保系統,信息煙囪林立、信息孤島廣布,數據不唯一、多套數據打架,沒有共識的多方博弈,很難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信息化的統一建設和應用。
環保物聯網從一開始就是個“難產兒”,它的孕育充滿著陣痛,它的出生充滿著議論,它的成長充滿著波折,概括起來可謂四輪八波。
第一輪的兩波,發育不全;沒有核心結構,當然也沒有核心結構所需的構件,如只有適配器,沒有數采儀和通信服務器。
第二輪的兩波,有了構件,有了核心結構,但沒有核心標準,以至于各自為政,分散發展。
第三輪的兩波,具備了核心結構、核心標準和核心軟件,核心標準有《污染源在線自動監控(監測)系統數據傳輸標準》(HJ/T212-2005),簡稱212標準;《環境污染源自動監控信息傳輸交換技術規范(試行)》(HJ/T352-2007),簡稱352標準。于是各地按照指南大張旗鼓地建設,形成了環保物聯網的框架和初步體系,但是核心軟件只覆蓋了1/3的省份。全國環保物聯網建成了,但轉不好、管不住、用不了。
第四輪的兩波,第一波,全國沉浸于建成最大物聯網的“喜悅”之中,第二波一直到現在,開始懷疑、質疑,其中有一個重大動作,就是2013年1月 5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4號文件,要求對各個省進行數據傳輸有效率考核,對考核沒達標且整改未通過的實行“一票否決制”,2013年,環境保護部和環監局又分別下發了兩次文件。為何如此大力度地整改?因為數據不直、不真、不準,數據難以被大范圍、大規模應用。
環保物聯網發展到今天,最根本的問題是使用。全國規模的環保物聯網產生了3個深層次的矛盾,一是地方利益與中央利益的博弈;二是部門之間利益的博弈;三是污染企業利益與環保局利益的博弈。這3個博弈混淆了人們的視線。“不愿意用”者可以借數據不準而堂而皇之地說“不敢用”,“不敢用”所以“沒用”;“敢用”者,也不意味著用得好。這些都使得環保物聯網處于邊緣化的地位。
環保物聯網的基本問題一直困擾著環保物聯網發展的步伐——“網不直”、“數不真”、“數不準”。“拉直”、“拉真”、“拉準”成了管好環保物聯網的最大挑戰。
國務院考核各省的數據傳輸有效率是特別必要、重要、適時的抓手,但還需要重要的機制保障,即拉直、拉真、拉準機制。
環保物聯網有哪些現實需求?
面對“網不直”、“數不真”、“數不準”的現狀,環保物聯網應該建成什么樣?現實的發展又對環保物聯網提出了什么要求?
■收緊網絡抓支干
根本上說,環保物聯網就好比一棵大樹,“葉”就是安裝在現場的監測儀器設備,“支”就是分布全國各地的監控中心,“干”就是部署在各監控中心的軟件。目前,全國3萬多個“葉”,300多個“支”,一個“干”(國發軟件),這樣一個覆蓋全國的大網怎么收、如何收緊?
撒網為收網,撒網要收網,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政府是向污染撒下了天羅地網,但漁而有魚嗎?不收網何有魚?這里的魚就是數據,有了源源不斷真實準確的數據才能有持續的數據應用。國發軟件就是“漁網的總繩子”,就是綱,綱舉才能目張,抓住支干(實施支干第三方統一運維),抓住國控源,這個網就可以張起來。張而不趴就是收緊了,收緊的環保物聯網才能服務國家環保大戰略。
抓國控、抓應用,在支干運維上下功夫,從而逐步收緊網絡,這樣環保物聯網才能派上用場,成為中國環保的中樞神經系統。此外,還要把環境質量監控納入進來,“收掉煙囪”、“平掉孤島”,服務于環保大戰略,在這張大網上執法、管理、決策、行動,假以時日,污染問題將有望解決。
■合網合數合約成必然
環保物聯網之所以能在全國范圍內建起來,是因為具備了必要的條件。一是有核心結構(數采儀加通信服務器構成核心結構),全國所有地方環保物聯網的建設都使用了這個核心結構;二是有核心標準(212數據傳輸標準,352數據傳輸交換標準)。當然除了核心標準之外,還有其他一系列標準,這些標準掃清了建設中的大量技術障礙;三是有核心軟件,核心軟件起到了關鍵和示范作用;四是有超結構,主要指確保環保物聯網建設的組織方式、法規、規定、制度、辦法、措施、文件等。核心結構加核心標準構成核心單元;核心單元加核心軟件構成節點物聯網;無數的節點物聯網形成全國規模的環保物聯網。
環保物聯網走到今天,無論是國際壓力國內形勢,還是國家環保戰略,抑或是自身技術進步,都要求環保物聯網再上臺階,形成環保領域全國統一的綜合性大網(包含環境質量和污染源及其它),這就是合網。把環境質量自動監控系統、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及其他系統綜合起來統一起來就是合網;統一數據字典,確保一源一數、數據不沖突、數據不打架,這就是合數;修訂212標準使之成為環保物聯網的數據傳輸標準就是合約。目前,包含地表水、空氣質量、區域環境噪聲、地下水質量、土壤質量、海水質量在內的212標準擴充修訂已基本完成。
三合是必要的,是提升環境信息化水平的需要,是環保物聯網再上臺階的必然要求,可以進一步提升應對環境災難的能力,增強信息公開透明度,從而服務于國家環保大戰略。并且實踐證明,三合是可行的,江蘇的1831平臺以及其他省市的實踐都說明了這種融合的結果是好的。
環保物聯網的路該怎么走?
無論是要收緊網絡,還是實現合網合數合約,其目的都是為了使用,解決好用就解決了環保物聯網面臨的根本問題,但在用之前先得讓其正常轉起來。要使其正常運轉,就得把網管起來,這是環環相扣的,只有用起來了才談得上控。
要使環保物聯網轉起來,就要建立干支運維機制(拉直拉真數據),否則,放開的葉運維也收不到效果。干運維要求運維人員要深入到省(直轄市),使數據源源不斷地從各省(直轄市)傳上來;支運維要求運維人員要深入到(地)市,使數據源源不斷從各地市傳上來。省運維人員通常需要3個,地市運維人員通常需要兩個,縣運維人員有一個就可以了。
運維標準是一致的,運維流程是統一的,下一級運維要主動接受上一級的考核,葉運維受軟件平臺運維的考核。這就是管和管的方法及分工。這樣,整個環保物聯網就張起來了。
環保物聯網轉起來了、管好了,就可以開展各種應用。當前,用國控數據進行收費,用于節能減排、總量控制和排污權交易是現實可能的,在此應用成熟的基礎上再展開其他應用。應用的展開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
“控”有兩個層面,一是系統內部的控,二是外部對環境、對污染的控。內部的控又有開環的控和閉環的控兩種。外部的控就是用環保物聯網來制定產業政策、排放限制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環保物聯網的建、轉、管、用,就是為了最終實現對環境、對污染的控。這個控做到了,我國環保的水平就提高了,可以擺脫目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被動局面。當然,這個控做到了,環保物聯網也就成了我國環保真正的中樞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