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年初開始,各家整車廠乘著互聯網大潮開始了一波“APP熱”,這批整車品牌的官方應用始一推出就受到媒體關注,有人將其標榜為互聯網時代新的營銷方式,其精確性,位置化,互動性和高用戶粘度受到廠家的重視。一年之后當我們再來看看這些應用,似乎已經被用戶遺忘。
一開始方向就錯了
整車廠的品牌App大致分兩個方向開發,一是對自己產品和技術的純粹展示,像大眾“藍色驅動”和奧迪系列APP都是對車的介紹,還有一類則是不完全的汽車管家類應用如iBuick,福特“福享連篇”多是集成了后市場服務,如加油,洗車,停車,保養,違章查詢等功能。對于消費者這些確實都是有用的信息,不過市場上提供相同功能的應用已經很多了,像某車之家的違章查詢不僅功能更全面,還有媒體背書,用戶肯定會更買它的賬。不過對于品牌車主,這些功能增加了用戶的忠誠度和黏性。對于準車主會去更多關注汽車本身的信息和保險貸款等售前服務。整車廠的這些APP既有針對車主的功能,又想要去吸引潛在客戶,更甚者直接用三維方式展示汽車,其實最終反而得不償失,喬布斯說過用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整車廠卻也沒能創造給用戶他們需要的,說到底這些APP不就一廣告嘛,用戶在明白這點后,真的會去下載使用這些“廣告”APP嗎?
應用之殤凸顯整車廠互聯網化困局
其實整車廠做不好應用也在情理之中,反而凸顯了他們不擅長用互聯網思維去思考的問題。筆者隨機問了幾個做汽車相關APP的開發者,他們都表示提供服務目的在于對數據進行收集,數據分析后會產生更多對用戶有價值的信息,這樣一來也就可能產生商業價值。筆者也不禁想到在前不久的一次車聯網峰會上騰訊副總裁所說的——路寶盒子的落腳點在手機APP上,他們想要通過此來收集有關用戶駕駛的大數據。整車廠切入APP的時候想到的首先是營銷,忽視了對數據的采集,通過品牌應用來收集車主駕駛相關數據,肯定能借助這些數據來提升用戶的駕車體驗,而停車場,洗車服務,保險業務等功能的加入則是對汽車后市場的拓展,這一點也正是目前OBD廠商包括騰訊在做的事。所以說,整車廠缺乏這種思維去做出改變,如果能早點看到APP所能帶來的除營銷之外的價值,可能現在互聯網企業在車聯網領域的話語權就更弱了。當下的情況是,整車廠與互聯網企業必須找到一個共同的價值點來建立車聯網生態,而整車廠必須明白未來不會存在單純的整車企業,而是互聯網化的汽車科技企業。
根據報告顯示,中國98%的車主擁有至少一部智能手機,而這些手機中99%都安裝了汽車相關的APP,這些應用種類從娛樂性的到實用性的的都有。我們也把諸如安吉星Onstar,百度CarNet也當作是汽車應用,所以盡管車聯網目前還是個概念,并不妨礙這些車聯網組成部分已經在人們日常出行中扮演重要角色。筆者也將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持續為大家帶來汽車相關APP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