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發改委發文稱,將會同相關部門重點圍繞制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完善產業宏觀發展環境,抓緊在云計算、物聯網、生物、電子商務等關鍵領域研究出臺一批重大產業政策。這意味著對于物聯網行業來說,又將迎來產業政策利好。
事實上,物聯網這個概念在國內已經屢見不鮮。自2009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就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而隨著這兩年面向普通消費者的智能硬件火爆,意義更廣泛的物聯網概念也重新興起。
物聯網在全球也發展得如火如荼。根據BI Intelligence的預測,目前已有19億設備與互聯網相連,而這一數字將在2018年增加至90億,大致相當于智能手機、智能電視、平板電腦、可穿戴計算設備以及個人電腦的總和。
不過,為何國內從五年前就開始講的概念,到今天人們的生活都沒有得到物聯網多少利益?臺灣研華科技全球總經理何春盛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事實上很多物聯網的應用在技術上已經沒有瓶頸,關鍵問題在于應用方面的創新。
以生產工業電腦、自動化設備為長的研華科技從2009年就開始關注于物聯網行業,海峽兩岸的智能變電站、地鐵售檢票系統、實時交通顯示系統、交通流量監測系統等物聯網相關應用都與研華科技相關。
B2B是物聯網核心
《21世紀》:物聯網這個概念其實很廣泛,你是怎么定義這個概念?
何春盛:這個概念確實很廣泛。最底層是做計算機核心的芯片,再到信息采集的傳感器,再到電腦通訊的晶片,再到云計算,這些其實都是物聯網。而物聯網的實現,“最后一公里”需要人們通過手機、平板來實現,所以做手機、平板等智能終端的人,他們也認為自己屬于物聯網行業。
我認為物聯網的真正核心就是:全面感知、可靠傳遞、智能運算。這個核心是原來計算機、電信業、自動化這三個產業融合出來的。
《21世紀》:你認為大陸這兩年的物聯網,在應用層面的發展情況如何?
何春盛:我觀察到大陸這兩年有很多的“微創新”。比如微信的微支付,微信可以打車,可以到餐廳消費等等,這其實是一個社交網絡借助移動終端延伸到支付等各種消費場景,這就是一種創新。其實,這也有與一些相關政策的松綁有關,如果沒有第三方支付政策的放開,微信的這些創新也完成不了。
另外一個是順豐,順豐從最初的物流快遞,發展到在社區附近設置一個店,店內的海報、二維碼墻放置虛擬商品,可以通過手機掃碼、店內下單購買,可以提貨,也可以在那兒試用產品。
甚至現在大陸有零物業費的物業經營,小區不需要交物業費,由物業經營來承擔物業費,但是他有權利向這個小區提供它所需要的服務,比如餐飲、清掃、訂餐,我從中獲利來支撐物業費用。
我認為這些都充分應用了現在手機、網絡通訊的技術來創新。
不過,我看到的大陸比較多的創新都是在B2C領域,但是我認為物聯網的核心其實是在B2B,不在B2C。B2C其實與應用相關,這是讓老百姓直接獲益的部分;但沒有B2B的核心建設,B2C是出不來的。應用的創新可以跳躍式創新,技術則需要一步一步的積累。
《21世紀》:為什么B2B領域是物聯網的核心?
何春盛:我舉個例子,微信的背后就是一個很大的云,很大的數據中心,包括你的資料、大量的影像信息到了云端,即是把這些信息連接到云端的進出管制、優化、傳送,讓這個網絡速度可以很快,等等這些技術都屬于B2B領域,B2B提供了一個技術的基礎。
對于政府而言,應該做好這個核心的環境,一旦環境好了,創新自然就有。如果沒有3G、4G的普及,怎么會有微信現在這么強大?
而對于企業來說,物聯網時代,每一個企業都應該思考物聯網如何應用。比如每一家企業都花了很多錢做CRM、ERP,但是其實最后一公里并沒有完善?,F在已經沒有人每天盯著PC,可是這些東西都在PC里。微信應該提供一個套件,讓企業的ERP跟我連,我可以幫你重要信息直接推送到終端手機上,只要做最后一公里就好了。
現在我們不斷傳達物聯網應用能夠產生的效益,讓每一個企業主都可以
了解到物聯網原來可以這樣應用。對于我們來說,我們希望把這樣一種思維傳播出去,這樣可以帶動我們做硬件生意的環境不斷改善。
國內物聯網曾走偏
《21世紀》:你覺得這兩年大陸的物聯網發展情況如何?
何春盛:我覺得大陸的物聯網行業這兩年可能有一段時間走偏了。大家都在談物聯網,但是抓不到核心的精神,物聯網已經變成一個顯學,每個人都在談物聯網,我覺得這不見得是一個好事兒。
比如很多地方政府也做物聯網園區,但是也沒有看到實際生活中有物聯網應用。比如很多人都會開車,如何把車里的GPS連到實時交通狀態?其實現在在技術上已經能夠實現實時的交通信息,但是現在GPS里面還是沒有顯示。這牽涉到兩個行業的利益,這就需要政府出來協調。
另外還有公車到站信息,等車的人用手機可以查到下一部車在哪里,什么時候到,前面幾站有多少人在等車,甚至告訴你下一部車已經滿員,你不用等了,這些是有辦法做到的。如果做到的話,公交系統就可以判斷要不要加派公車,交通部門就可以考慮要不要調整信號燈,比如這一路很多人在等,可不可以讓車跑快一點,控制紅綠燈。而這些事情只有政府可以做到。政府應該做這些,而不是去圈一塊地說單純去做物聯網產業園區。
《21世紀》:現在臺灣地區和國外的發展如何?
何春盛:臺北市有幾千部腳踏車,分布在各個捷運站出口平均都有二三十部,你就用一卡通把車騎到辦公地點,那一段路就不要搭汽車,走路太遠,搭車太短,騎腳踏車剛好,到地點還。而這個時候,已經表明你的身份的手機或者悠游卡,就通過你使用腳踏車的時間長短來進行扣費。這就是物聯網的創新。
我在歐洲也看到,為了控制車輛進入城市,政府就開放一些公司去經營短期租用車,你先辦卡,你看到在路邊只要有這個標志的車,你用卡感應,輸入密碼,把車子開走,再找個停車位停下來,它就會計算你要付多少錢。這樣就會減少車輛進入城市,減少污染。目前歐洲和臺灣地區都更從老百姓的角度考慮物聯網的應用,不是從政府的政績工程來發展物聯網。
《21世紀》:你覺得應該以什么作為切入點來發展物聯網?
何春盛:我在臺灣也有接待一些當局各省市的城市辦官員,我一再建議,推動智慧城市,不需要花大價錢請公司做一本白皮書,那些都是虛的東西,城市辦本身就是要做好物聯網規劃,要去找幾個民眾最迫切需要的痛點,然后去落實物聯網發展,讓老百姓“有感”。我覺得現在應該關注物聯網的推廣應該由哪些產業組成,產業的優先次序是什么?,F在,交通、農業、零售、醫療都是急需物聯網來改變的關鍵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