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養老是將傳統的機構養老搬在了網上,用上了物聯網時代的特征,即將遠程醫療、健康監護和生活監護資源從固定的時空范圍內釋放出來,讓老人觸手可及。
“想與兒女視頻聊天無需電腦,一臺電視機就夠,而且還能用電視量血壓、測體重,老年人在家便可以做體檢,并實時將健康數據傳送給兒女。這不是科幻片里的場景,智慧養老系統就能將這一切實現。”一某家科技企業在推廣自主研發的養老產品時做了場景化的描繪。
智慧養老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養老領域的一場革命,也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用技術的方法替代人力,延伸和改變人的生活角度,成為我們在這個領域當中的一場革新。
養老產業是一個大市場
中國已經初步構建了以居家為基礎、社會為依托、機構為支撐、宜養相結合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為老年人提供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復護理、醫療保健、文體休閑等多樣化多層次的服務。
民政部部長李立國提出,中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極具活力和前途,到2020年中國每千名老年人養老機構存位數將達到35至于40張,養老服務設施將覆蓋所有城市社區90%以上鄉鎮和60%以上農村社區。養老服務就業崗位將超過850萬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護理服務的潛在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元人民幣,養老服務業增加值在服務業中的比重將顯著提升。
中國養老服務業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政策和制度不完善,服務和產品水平不高,市場培育和規范缺少經驗,科技創新和應用比較薄弱。養老服務增加值不高,迫切需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加以改進和提高。
業內人士認為,養老服務業是增長潛力巨大的產業。他預測到2020年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大概是2.43億,2025年會超過3億。從家庭結構看主要是呈現倒三角形的模式,傳統依靠兒女養老模式是支撐不起來的。這就意味著社會化服務需求會大量釋放,養老服務產業未來增長可能是指數級增長。
在不久前召開的信息社會50人論壇年會上,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教授左美云給出了一個數據,目前,中國上網的老年人有1200萬人。統計數據表明,上網人數的2%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也就是說,老年人觸網、上網已經成為重要現象,但從產業的角度觀察,老年人適合的信息化產品、應用發展不足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左美云認為,智慧養老離不開信息化,離不開移動互聯網的技術來實現。通過技術能夠實現養老服務更加規范化、科學化、專業化,但信息產業應加大創新力度,以更豐富的產品和應用來為老年用戶服務。
在現有的老年人信息技術與應用中,有很多網站重點提供老年人的生活信息,有的搭建了報警系統、信息化老年人公寓、信息化社區,還有不少社區在建設虛擬養老院,這些都是瞄準老年人生理需求提供信息服務。在安全需求方面,有不少機構也開始搭建老年人的健康追蹤系統、開展遠程醫療等等。在養老政策信息方面,也有很多相關的網站。但總體而言,企業關注得比較多的還是生理和安全需求。對老年人情感需求方面的信息服務相對較弱,比如親友活動的信息、公益社交等等。最缺乏的是滿足老年人自我尊重的需求。比如老年人的身體自我評價、精神自我評價,這方面還非常薄弱。老年癡呆癥前期是有癥狀的,如果有提供評價的信息服務軟件,子女就可以通過父輩的一些行為進行預判。
智慧養老的平臺式創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指出,養老產業創新主要集中在商業模式創新。其創新集中于三個領域。第一,平臺經濟企業的重要性。平臺經濟有一個一攬子服務,下線的一些具體服務可能由各個企業來做,直接面向老年客戶。這種服務平臺可以通過各種信息化的手段建起來。第二,需考慮PPP模式的具體實現,即公私合營,國內叫政府和企業合作伙伴關系。養老產業和社區、基層政權能夠合作建立起這種模式非常關鍵。第三,考慮個性化服務,特別是個性化醫療問題。另外信息技術應用在提升養老服務業效率方面很重要,使老年人獲得服務的便利性大幅度提高。目前勞動力成本提高的壓力較大,行業也面臨著用工難,靠技術提升服務的品質、降低成本,就變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