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消息,“雖然現在智能手環、眼鏡等已經滿天飛,但是可穿戴設備爆發點應該在醫療領域。”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會士劉兒兀在最近一次媒體溝通會上這樣說道。
劉兒兀解釋道,智能手環、眼鏡等可穿戴設備雖然能一時吸引人們的關注,但是用戶對這些產品的需求不是“剛需”;相反,隨著人們對健康重視程度的加強,一些監測體感的醫療類可穿戴設備有望率先實現規模化商用。
“不過醫療方面的可穿戴設備一個比較尷尬的處境是,現在醫療機構并不承認它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劉兒兀說道。
劉兒兀稱,不同的可穿戴設備體感測試結果有時候大相庭徑,比如測心跳,有好幾種可穿戴設備測出的結果差別很大。“這是因為,他們用的技術都不一樣,有的是通過流向手腕處的血液量來估計;還有的是通過一些放在手指尖上的脈動來測試。”劉兒兀表示,這方面,我國還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
另外,劉兒兀還在宏觀上談到了制約可穿戴設備發展的問題,一是電池,二是安全問題。“安全問題只要連接到互聯網的設備都有這方面的憂慮,暫且不提;目前可穿戴設備發展瓶頸主要是電池技術,現在電池技術離可穿戴設備理想化要求還差一截,而未來電池將主要在續航和形態變化方面有所創新。”